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趙瓊 趙志強
立秋時節,走進漳縣三岔鎮吳家門村,只見農家庭院干凈整潔、花團錦簇,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你可別小看我這個院子,每年能帶來將近10萬元的收入呢!”汪宏偉是吳家門村“庭院經濟”的參與者與見證者,此時他正在自家院子里采摘木耳。
近年來,漳縣三岔鎮把發展“庭院經濟”作為鞏固脫貧成果的“助推器”,激活鄉村經濟的“新引擎”,以庭院為載體,因地制宜發展庭院經濟,鼓勵和引導群眾把農家庭院“方寸地”建成“增收園”。
“來,我帶您參觀一下我家的院子。”走進吳家門村,村民汪宏偉總愛熱情地邀請大家參觀自己的“得意之作”——一排排菌棒排列整齊,一朵朵黑木耳肥厚光亮,長勢喜人,庭院里整齊擺放的木耳菌袋,成為一道特色的風景。“我家院子附近這塊地以前一直閑置著,村干部告訴我可以種植點東西,還能增加收入,這不,我們就選擇種植擺地木耳。剛開始種植的時候也遇到過一些問題,鎮里的領導得知這一情況后就派來了技術人員為我指導,通過學習,我家的木耳長勢越來越旺盛。”汪紅偉高興地說。
“李窯溝生態環境適合養蜂,我養了四十幾窩,一茬能收150多斤,兩茬的話能取300斤蜜。”王家門村四社養殖戶李慈成說。
“我在自己的院子種植多肉1000多個品種。我種植的多肉價格不一,最便宜5塊錢一盆,貴的也有一二百塊錢的。多肉種植培育過程復雜,從育苗、除根、清洗、環節多,也是個體力活,但多肉種植不需要投入太多,小院子里就可種植,還不耽誤其他農活,雖然累但帶來的經濟收入支撐了整個家庭。”黃土坡村郭富貴一邊精心栽植多肉一邊笑著說。
“精選原料、合理配料、蒸料、人工翻醅、高密度淋濾……十多道工序全部是純手工制作,從下料到出醋大概需要28天的時間,這不僅是個力氣活兒,更講究技巧,原料配比、溫度、濕度、時間控制得恰到好處,釀出來的醋才香。”說起手工醋加工過程,樊保民娓娓道來。
三岔鎮堅持一村一特色,一戶一風景,以市場為引導,充分利用庭院的有效空間引導農民大力發展庭院特色種養業。庭院經濟不僅增加群眾的收入,還孕育出生態農業新模式,帶來了農村環境的改善和村容村貌的變化。村民在房前屋后、庭院菜園等零散空地就能發展特色種植,澆水、遮陰、采摘更加及時便利,管護效率更高,產量更大,致富帶動力更強。經過該鎮的積極扶持引導,目前已形成木耳、花卉種植、土蜂養殖、手工醋加工等特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