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宋振峰 何香利
種糧,已不再是傳統的“老把式”。天上飛的無人機,地上跑的免耕播種機,新農人用的智能APP和智慧農業物聯網……立夏前后,正值農業生產的關鍵期,記者走進靈臺縣的田間地頭,所見所聞令人欣喜。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糧食安全,“國之大者”。
緊繃糧食安全這根弦,靈臺縣如今年均種植小麥33萬畝以上,年產量8萬噸以上,成為我省隴東地區糧食安全的“壓艙石”。這個素有“隴東糧倉”之稱的小縣,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貢獻了自己的使命擔當。
培育良種 用好糧“芯”
糧安天下,種鑄基石。
在靈臺縣獨店鎮全國冬小麥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百畝核心試驗示范攻關基地,綠油油的麥田一派生機。
“可別小看這130畝的育種基地,這里試驗了80多個冬小麥品種?!毖刂湁胚M入小麥示范基地,靈臺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正高級農藝師馬建科指著試種新品種說道。
好種產好糧,良種是產業發展的動力。多年來,靈臺縣攥牢種業“芯片”,做強“當家品牌”??h農技部門堅持與縣域良種企業合作“聯姻”,在百畝核心區反復進行種植、對比試驗,再走向50畝、100畝、500畝的示范田,最后大面積推廣。
這個育種基地,成了靈臺小麥種子的“供給地”,科技成果展示的“孵化地”,糧食產業基地發展的“賦能地”。
“前兩年,示范區連續種植‘隴原235號’,這一品種株高適中,抗小麥條銹病、抗倒伏,畝產420公斤,相比幾年前的老品種產量增長15%?!瘪R建科說。
“靈麥2號”“靈選6號”“靈臺4號”“隴原235號”……優質小麥新品種一經“問世”,在當地示范推廣成效顯著,不僅樹立了小麥育種界的甘肅品牌、靈臺品種,也為靈臺小麥全產業鏈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科技賦能 種好糧田
當下,靈臺縣農技人員全程跟蹤監測小麥苗情、病蟲情、墑情“三情”狀況,抓好“一噴三防”等關鍵田間管理,對癥開具促弱、培壯“調控處方”,為小麥豐產打下堅實基礎。
種好糧,技當先。
靈臺縣在選育冬小麥良種過程中,注重新材料新技術的示范應用??h上在小麥基地集成推廣14項關鍵技術,包括優選良種、藥劑拌種、精量播種、測土施肥、適期播種、寬幅勻播、機械條播等一系列單項優勢技術。
一項項新技術的落地,不僅提升了靈臺農業科技含量,還讓麥田成為集聚隴東優勢品種的“繁育田”,核心技術與新模式推廣的“展示田”。
農機進田 守好糧倉
秧好一半禾,苗壯一半產。在靈臺縣什字鎮郭家老莊村的千畝全膜雙壟溝播及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基地,70歲的種糧大戶于懷軍正在調試改裝好的帶狀復合種植播種機。
“‘玉米帶大豆,十年九不漏’。去年,我家復合種植了12畝玉米大豆,畝均增收近300元。今年機械化這塊跟上,效益能再提一提?!庇趹衍娬f。
在以前,沒有使用機械,于懷軍家的12畝地需要10天左右才能耕種完,費時費力,增收是不敢想的。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離不開農業機械化的加持。
靈臺縣大力建設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開展農業生產托管試點示范,全面推行土地深耕、減損收割等全程機械化技術,實現糧食生產節本增效、減損增收。
在靈臺縣獨店鎮小麥基地,拖拉機來回穿梭施肥,一臺臺植保無人機飛過農田,均勻地噴灑作業,為小麥病蟲害防控保駕護航。
目前,靈臺縣主要糧食作物全程機械化率達到100%。被農業農村部命名為全國第五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
成果轉化 落地生“金”
“這碗色香味俱全的靈臺手工面之所以薄、筋、光,主要是對面粉的選擇格外講究。咱靈臺的小麥質量好,做出的面當然地道?!膘`臺縣邵寨鎮吳家什字村手工面非遺傳承人李小琴自豪地說。
一糧,一面,一美食。
一碗美味的靈臺手工面,折射出了靈臺的糧食產業化之路。
靈臺小麥生長光熱資源豐富,土質較為肥沃,磨出的面粉、制作的面條自然就白還有韌勁。好糧出好面,糧食產品的轉化成了百姓增收的關鍵點。
去年以來,靈臺縣大力推動糧食產、加、貿、銷全鏈條發展??h里依托隴香食品等龍頭企業,多元開發油、醋、米、面等差異化產品,培育五谷雜糧、石磨面粉、植物油等拳頭產品和知名品牌,延伸產業鏈條。
為提升產品附加值,靈臺縣還將“靈臺手工面”打造成真空禮盒包裝的特色產品,銷往陜西和省內地區。如今,靈臺手工面成功“出圈”,成了縣里推進小麥產業發展的一個“拳頭產品”。
做“糧人”,用“糧芯”,守“糧倉”。如今,在靈臺縣,新品種、新技術、新農藝扎根沃野,在田間激蕩著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