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又名端陽節、五月節、天長節等。最早見于晉周處的《風土記》載,“仲夏端午,端者,初也”。《燕京歲時記》也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單五”即“端午”。它的起源有好幾種說法,而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之說最為普遍。
端午節原是祭祀龍的節日。在古代,賽龍船是端午節的獨特習俗。流行于江西、福建等地,其實,賽龍船在周穆王時候就開始了。《紀纂淵海》所載,賽龍船源于越王勾踐,那時場面就十分壯觀。《越絕書》載,“競渡起源于古越族。先民斷發紋身,自稱龍子,特別喜愛龍舟競渡,其目的是媚神。”凌純聲曰:“龍船,以民族學的眼光視之,即越人祭水神而駕之。”
粽子古稱角黍、桐棕。據記載,最早的粽子是用葦葉包裹黍米制成的。到漢代才用箬葉和糯米制作。較早見于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俗以菰葉裹黍米,以醇濃灰汁煮之令爛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到了西晉后,才逐漸固定在端午吃粽子,唐代的粽子已有各種果仁。唐代姚合寫有“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詩人記述了當時吃粽子的普遍。又有“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是說唐明皇吃了“九子粽”后,寫了贊賞其粽子的詩句。
古人認為,農歷五月是毒月,初五是毒日,初五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所以稱為端午,要用黃鱔、黃魚、鴨蛋黃、黃瓜、雄黃酒這“五黃”來驅“五毒”。由于“五毒”會給人特別是會給抵抗力差的孩子帶來災難,所以人們在端午這天為孩子消災防毒,因此,老南京人又把端午節稱為“娃娃節”。家長要在這天給娃娃穿虎頭鞋、戴上虎頭帽、枕虎頭枕,用五色絲線結鴨蛋網或手鏈,掛在孩子胸前或系在手腕上,因為五色絲線代表著五色龍,可以逢兇化吉。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民間也稱“詩節”。
自古以來,吟誦端午的名篇佳作層出不窮,千古傳誦。民間古來有門前懸艾、菖蒲之俗。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楣,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張幫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