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農民網訊 (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崔麗紅) 康縣各鄉鎮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以“產業進村、產品出村、游客進村”為發展思路,做實特色農業,發展林下種植,加快特色產業發展步伐,為鄉村振興再添“新動能”。
初夏的康縣,滿目青翠,沿著小康路一直到碾壩鎮的袁家溝村,道路兩旁的蔬菜大棚、地栽木耳、大櫻桃等各類特色產業種植盡收眼底……
該縣碾壩鎮黨委書記熊濤說,他們把產業細分為“遠”景和“近”景兩大部分,計劃3到5年時間,依托康縣金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龍頭帶動,在全鎮轄區發展以地栽木耳為主的食用菌優勢主導產業1000畝;在全鎮發展以大櫻桃為主的經濟林果1000畝。以“三個共同”促振興示范村創建為契機,打造以肖家山村為中心輻射周邊的1000畝小雜糧種植基地;以青崗壩村為中心延伸全鎮的馬鈴薯為主果蔬種植1000畝。
截至目前,碾壩鎮通過發展地栽木耳為主的食用菌、蔬菜、大櫻桃、小雜糧等多元化富民產業,直接帶動1570戶,戶均增收4200元。
除了碾壩鎮以外,其他鄉鎮也利用各自地域優勢發展特色產業。迷壩鄉這幾天到處都是一片繁忙景象,老人、婦女們忙碌在各個香菇棚內外,注水、采摘、分揀……
“康縣聚仁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現需大量臨工裝貨,男女不限,有愿意做臨工的隨時都可以去……”在迷壩鄉的微信群、朋友圈里相互轉發著這則招工信息。在接到青島10噸香菇訂單后,該合作社負責人王彩紅急忙發動親朋好友進行分揀裝袋,忙得不亦樂乎。
同樣和王彩紅一起合伙開辦該合作社的馬國輝告訴筆者,2018年之前,他一直在外務工,看到家鄉的發展變化后,萌生了在家鄉發展產業的年頭,因為從小跟著父母在青岡樹上點種香菇木耳,耳濡目染熟悉香菇木耳的種植過程,就更堅定了發展香菇產業的決心。經過幾年發展,建成了從配料接種、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食用菌種植產業示范園。
目前,該合作社擁有養菌棚、出菇棚280余座,2021年種植袋料香菇50萬袋,實現了年收入350萬元,為當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400余個,帶動迷壩、劉河、八羅、大山等村400多人務工。其中2021年帶動當地留守婦女務工120人,勞務支出40余萬元。
類似這樣的產業園康縣有10處,去年全縣袋料香菇產量達到了550萬公斤,產值達到了5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