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寨佳源食品加工坊的工人正在切肉。
會寧腌缸肉。
禮盒裝的腌缸肉。
甘肅農民網訊 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梁曉燕 文/圖
在會寧縣有一位這樣的“鏗鏘玫瑰”,年紀不大,名氣卻不小,從一名普通的農村姑娘到如今的致富帶頭人,短短幾年時間,她不僅完成了角色轉變,讓會寧家喻戶曉的腌缸肉發展為造福一方的產業,更遠銷全國各地,給外界打開了一扇了解會寧特色美食的窗口,她就是劉寨佳源食品加工坊負責人王曉娟。
王曉娟出生在會寧縣河畔鎮的一個農村家庭,她的童年記憶是一直跟在母親身后,看著母親將一盤盤美味的腌缸肉端上村里流動酒席的桌上。正是因為從小吃慣了最正宗最地道的腌缸肉,所以在外打工的那幾年,便萌生出一個大膽的想法:讓會寧腌缸肉實現商品化、品牌化,成為會寧一個“拿得出手”的品牌。于是她毅然決然回到家鄉,開始了自己人生中最引以為豪的“折騰”。
“在外地打工的幾年特別想念家鄉的腌缸肉,自己就在網上買了幾箱,但是總覺得跟家里的味道相差太遠了,后來,就產生了一個回家創業的想法,想著把家里的那種最地道最正宗的腌缸肉味道做出來,讓會寧在外游子,隨時隨地都能吃到家鄉的味道。”王曉娟說。
讓家鄉的味道走出去,飄香萬里,這是王曉娟深深的家鄉情懷,更是她創業的初衷和孜孜追求的夢想。
創業初期的王曉娟并非一帆風順,既沒有一套成熟的生產加工模式, 更沒有任何銷售經驗和銷售渠道。于是,她開始花很長的時間,行走在家鄉的田間地頭、山林深處,了解優質土豬,并奔走各地,學習先進的生產理念、營銷理念、加工工藝,慢慢地,從剛開始的流動酒席走上了公司化運營之路,同時,也帶動了周邊村民一起奮斗致富。
王曉娟說:“創業初始,沒有資金也沒有客戶,我就先從流動酒席開始做起,慢慢地積累了一定的客源后,就創辦了現在的這個廠子。隨著廠子規模越來越大,周邊家庭比較困難婦女姐妹們也加入進來,一起創業,大家一起致富。”
把家鄉的“好東西”賣到全國,這是回鄉創業之初王曉娟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如今,這一目標早已成為現實,越來越多的在外游子嘗到了“家鄉味道”,喚起他們的“家鄉記憶”。
王曉娟深知,品質才是最大的底牌。所以,從開始到現在,她始終堅持初心,對肉質和腌制時間嚴格把控,保證每一口吃到嘴里的腌缸肉都是最新鮮的。在創業這條路上,她不斷地為夢想增添新元素,讓會寧腌缸肉逐漸成為一種會寧人獨特的情懷。
“腌缸肉現在已經做了幾年了,大家對味道都很滿意,我在創業的這條路上更加有信心了。我會繼續帶領廠子里面的姐妹們,把會寧腌缸肉做大做強,讓會寧腌缸肉遠銷全國各地。”王曉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