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旭康紅牛養殖基地的紅牛聽著音樂、喝著山泉水、做著按摩。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何香利
甘肅農民網訊 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何香利
“以前自家‘土豬圈’只能養幾頭,不賺錢,還沒肉吃,現在我們一年養兩茬,可出欄2400多頭。”天水市秦州區牧科豬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吳兆林自豪地說,“一頭豬收入240元左右,年收入60萬元。”
這些出欄的生豬,是吳兆林所在的合作社于2021年從唐人神集團甘肅美神原種場引進的。引進種豬后,農戶只負責養豬,仔豬、飼料、防疫、銷售等一應事務由龍頭企業負責。在這種模式下,企業、農戶、合作社之間,形成了穩定的利益共享機制。
吳兆林和他的合作社,只是我省生豬產業發展路上的一個“鮮活例子”。
這些年,像吳兆林這樣與當地龍頭企業“報團取暖”,做大“肉盤子”,鼓起“錢袋子”的養殖戶還有很多。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甘肅持續做好生豬穩產保供,強力推進畜牧產業,引來許多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落戶隴原。初步形成了以武威張掖為核心的河西走廊生豬產業帶、以蘭州白銀為核心的中部地區生豬產業帶、以慶陽天水為核心的隴東南生豬產業帶,甘肅生豬出欄量年年增加,實現了我省養殖業從“數量”到“質量”的邁進,讓百姓的“肉盤子”日漸重了分量。
甘肅省農業農村廳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我省實現了生豬調入省向調出省的歷史性轉變,新建擴建的豬場達415個,全年生豬出欄量超過700萬頭;2020年全省生豬存欄達622萬頭,能繁母豬存欄66萬頭,處于全國第一方陣,調出生豬達到100萬頭以上,實現跨區域生豬調運從“調豬”向“運肉”轉變,為全國生豬穩產保供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目前,全省已引進正大、新希望、唐人神、牧原、天兆等12家大型生豬龍頭企業,在我省11市州17個縣區投資建場,其中,15個項目已經投產,養殖生豬35萬頭,全部建成后可新增生豬產能500萬頭以上,為我省生豬穩產保供提供了支撐。
為推動生豬產業鏈條不斷完善,甘肅各地建成了集“種豬繁殖+生豬育肥+飼料加工+生豬屠宰+冷鏈物流+市場營銷”等為一體的現代化生態養殖循環產業基地。眼下,崇信縣引進的東方希望集團現代化生豬養殖循環產業基地,正緊鑼密鼓地建設。該項目將于2024年建成,項目建成投運后,年出欄生豬可達100萬頭以上,是我省打造的出欄100萬頭以上的產業大縣之一。
大力引進和培育生豬龍頭企業只是甘肅促進生豬生產采取的一項措施。為了讓“肉盤子”重起來,我省還通過對養豬企業提供貸款貼息、養殖獎補、養殖保險等支持,大力扶持養豬產業,促使生豬產業轉型取得重要進展。
產業發展,技術支撐是關鍵。為提升生豬產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甘肅持續推行全程機械化、智能化生產管理,推進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不僅加快推進了全產業鏈信息化建設,還提高生豬生產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讓養殖戶實現了“土豬”到“科技豬”的養殖之路。
在甘肅,除了生豬產業,牛羊等特色畜禽產業也蓬勃發展。如今,從隴東到河西,成千上萬的養殖戶告別“土圈舍”,領著畜禽進“小區”。自動化、規模化養殖,助力甘肅生豬和畜牧產業擴產增量、品質提升,走上綠色養殖的新路子,而且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支撐,也在鄉村產業振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目前,我省牛、羊、豬、家禽存欄分別達到512.8萬頭、2439.5萬只、685.1萬頭、5810.3萬只。生豬存欄量處于全國第一方陣;羊存欄量位居全國第三;牛存欄量位居全國第九。
據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李旺澤介紹,下一步,我省將以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為主線,抓產銷大市、養殖大縣、養殖大場,確保生豬數量穩中有升。同時,我省還將加快實施平涼紅牛產業集群和“甘味”肉羊產業集群建設,有力提升“甘味”畜產品競爭力,推動做強全省畜牧業經濟,不斷提升畜牧業產值在一產中的占比,助推畜牧業發展駛入“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