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農民網訊 (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何環璟 文愛鳳)近期,隴西縣鞏昌鎮河那坡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李國棟顯得格外忙碌,他每天都出入于各個蔬菜大棚之間,叮囑種植戶各種注意事項。除此之外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低著頭刷手機——老陜說菜、西北享哥、飛天姑姑、陜西老喬、青沙優果、西安風味……粉絲過千萬的網紅他關注了60多位。從這個直播間到那個直播間,從淘寶到拼多多再到抖音、快手,他的手指麻溜地在手機屏幕上不停滑動著,一副“不務正業”的樣子。
這樣說其實是誤會了李國棟,他關注的是坐落在該村的甘肅隴之味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漿水酸菜的網上銷售情況。因為該公司主要依托河那坡優勢蔬菜資源開展生產,而河那坡村是隴西名副其實的“菜籃子”,全村658戶農戶中,蔬菜種植戶就達490戶,蔬菜種植面積約2800畝。公司產品銷售得好,河那坡群眾的收入就高,作為村干部的李國棟心里自然就高興。
比李國棟更高興的是河那坡村的菜農和在公司務工的群眾。
“芹菜一年產6茬,一茬6000斤左右,一年下來估計收入超3萬塊,比往年要好上許多。”村民郭歲鎖的兩個大棚都簽訂了協議,既解決了銷路問題,也省去了很多麻煩。
村民李歲合因為照看正在讀初中的孩子,在家種地,收入很低,村里的工廠讓她成了一名產業工人。“以前到處打零工,不穩定不說,就連娃娃有時候也吃不上飯。現在孩子能接上,也不用到處找活,風不吹雨不淋,一個月還能賺2500元到3000元。”李歲合說。
一直以來,蔬菜種植產業在存貯和銷售上都存在著很大的風險。河那坡村通過市場調研,發現把漿水酸菜規模化、市場化生產銷售是與村情實際非常契合的產業。2021年,該村通過整合廢舊場地,建起了一條由企業、蔬菜種植戶、務工村民共同參與的漿水產業鏈條。公司與158戶農戶簽訂了蔬菜種植協議,由公司提供種子,按照標準種植管理,最后統一收購。
“一條生產線需要50個大棚的蔬菜供給,每天需要芹菜4000斤,包菜800斤,苦苣蒲公英800斤,帶動農戶參與就業100人,50個大棚參與人直接經濟收入150萬元。”李國棟介紹說,眼下,該公司第二條生產線馬上就要投入生產,對蔬菜大棚的需求量也將增加到150個,不僅能解決河那坡村的蔬菜銷售和勞動力就業問題,還能對周邊地區的蔬菜種植戶發揮帶動作用。
問及漿水酸菜的質量問題時,甘肅隴之味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郭亞斌自信地說:“我們引進的是國內首創高新技術恒溫厭氧蔬菜自動發酵系統,質量控制比傳統原缸發酵更精準,確保了產品質量高、味道好。”目前,該公司擁有高于行業標準的潔凈車間400平方米,并配套有容量400噸的保鮮庫。
郭亞斌介紹,漿水酸菜每日快遞件數量在600單以上,每單5包到10包不等,客戶以生活在全國各地的西北人為主。目前,以蘭州和天水為主的經銷商已實現市場鋪貨占有率60%左右。
在江蘇昆山工作的文斌和妻子都是地道的隴西人,受疫情影響,他們已經兩年多沒有回過老家了。在與朋友的一次聊天中,文斌知道了河那坡村漿水酸菜,便網購了幾袋。“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漿水面端上餐桌,一嘗就是家鄉的味道。”文斌在微信上向筆者說。
漿水酸菜里既“發酵”出了河那坡村群眾的甜蜜生活,也以其獨特的風味撫慰了遠方游子的思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