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農民網訊 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何香利
2019年6月,涇川縣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將全村共5個村民小組125戶貧困群眾,從“土窯洞”整村搬遷至街道中心區域涇川縣王村鎮朱家澗移民新村。
3年過去了,他們在新社區過得怎么樣?
4月22日,記者跟隨“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喜迎甘肅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大型全媒體集中采訪團來到朱家澗移民新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采訪。如今,搬遷戶不僅住上了新房子,還有了“菜園子”“大棚子”,家門口增收的富路子。
告別窯洞搬進樓 逐步過上好日子
搬進100平方米的新房,看著敞亮的客廳、嶄新的家具、整潔的廚具……58歲的陳巧梅樂呵呵地說,“搬下山3年來,我感覺還像在做夢。”
朱家澗村原是一個深度貧困村,2014年以來累計識別貧困人口99戶302人,2017年,在天津市武清區的大力幫扶下,建成朱家澗移民新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有安置樓4幢125套。2019年6月整村搬遷至王村街道,2020年整村脫貧“摘帽”。
此前,陳巧梅一家在距涇川縣幾十公里的山溝里,老兩口、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居住在一個“土窯洞”里。“自然條件惡劣、出行極為不便、一家人種地靠天吃飯,日子過得緊巴,更別提吃水、教育、就醫了。”回想起山溝里的苦生活,陳巧梅仍心有余悸。
如今,該安置點樓房矗立,環境優美,水、電、暖、天然氣、倉儲用房、便民中心、村衛生所等設施齊全,樓下還有小院子。
“公交車到城區只要10分鐘,小孩上學、老人看病就在旁邊。”陳巧梅介紹,“告別窯洞住樓房,逐步過上好日子。”
“菜園子”“大棚子” 生產就業有路子
搬出窮山溝,住上新樓房,百姓如何過上好日子呢?
為了“搬得出、能致富、穩得住”,5年來,在天津幫武清區的幫扶下,兩地“村企、村村、村與社會組織”主動結對,破解難題。
“天津市武清區投入幫扶資金,先后修建日光溫室13座、鋼架拱棚235座、溫室育苗中心1處。”朱家澗移民新村黨支部書朱慧平說。
朱家澗先后引進了“甜瓜”“水培韭菜”“津秀2號白菜”“小兔拔拔蘿卜”等新優品種,采取“戶種戶管”和“合作社統種統管群眾分紅”兩種模式,還選派了2名農業專家駐村推廣立體栽培、水肥一體等技術指導,帶動村民發展蔬菜產業。
2020年,該地又建成了朱家澗村設施蔬菜園區,并及時搭建產地直銷平臺幫助銷售蔬菜,群眾從中收入106萬元,有效解決了蔬菜“賣難”問題,提振了群眾發展產業的信心。
村民郭彩云一家,就是朱家澗移民新村種植大棚增收致富的受益者。
2021年,郭彩云種了6個蔬菜大棚,收入4萬多元。“現在種菜都不用出棚,菜商直接上園區收購,不僅能賣個好價,還不用擔心有菜愁銷的難題。”說起搬遷以來的生活,郭彩云高興得合不攏嘴。
如今,在朱家澗村,像郭彩云一樣發展起蔬菜產業的村民還有83戶。
產業興,則百姓富。2020年,該縣多方流轉土地15畝,建成300頭規模的“平涼紅牛”養殖場,為83戶農戶寄養基礎母牛,戶均增收3500元以上。對原遷出去舊莊基統一進行墾復,栽植核桃等雜果經濟林1160畝,年底為村民分紅。
“菜園子”“大棚子”,生產就業有路子。今年,涇川縣通過招商引進平涼金潤集團,實施涇汭河川區萬畝設施蔬菜集中區王村鎮核心區建設,該項目建成后,在有機設施蔬菜生產、分揀、儲存、銷售上實現閉環,不僅能增強朱家澗蔬菜產業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還能促進村民致富增收,家門口就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