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成紀文化廣場,退休教師周志遠牽著孫子講文明故事;午后太白路便民市場,菜販馬建國笑著稱菜,不用再怕占道經營;傍晚醫藥公司家屬樓院,王秀蘭帶孫輩散步,想起昔日汛期進水的日子滿是欣慰……如今的靜寧,每個角落都藏著創城的蛻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進程中,靜寧縣以“宣傳聚共識、治理煥新顏、文化育新風”為徑,讓文明種子扎根城鄉,既提“顏值”更增“氣質”。
“阿姨,創城需要大家出力,您對社區有啥想法?”在成紀路社區廣場,文萃中學志愿者李媛遞上宣傳單說。縣教育局“文明城市我來劃”活動里,文藝表演訴民生向往,知識問答解創城疑惑,建議板很快貼滿“金點子”。居民杜亮亮寫下“增設健身器材”的建議后說:“現在才懂,創城咱既是受益者,更是參與者。”
這樣的互動已是常態。每周五“志愿服務日”,黨員干部帶頭守路口、清死角;“唱響一座城”活動中,《學習雷鋒好榜樣》的歌聲飄滿廣場。截至目前,全縣開展宣傳活動2000余場,以“表演+問答+實踐”讓創城知曉率超98%。從機關到村落,從校園到街巷,靜寧用百姓愛聽的方式,讓“人人講文明”從口號變行動,全民同心筑文明。
說起老舊小區改造,王秀蘭感觸頗深,自己居住的老舊小區,曾因私搭亂建、地基沉降成為居民的“煩心事”。今年靜寧縣拆違建1072平方米,同步改管網、建排水,創新“社區+業委會+志愿者”共管機制,讓居民從“看客”變“管家”,守住整治成果。
城市治理既要“面子”更要“里子”。針對攤販占道,靜寧不搞“一刀切”,太白路便民市場建設100余個攤位,全縣布設180個充電樁、安裝39套智能系統,學校食堂接入“互聯網+明廚亮灶”,以“繡花”功夫管理城市,讓每項舉措都落在百姓心坎上。
“打花鞭要手腕靈活,這樣才響。”德順小學課堂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建軍手把手教學,鞭聲與笑聲交織。文化是文明的根。靜寧深挖本土資源,讓文化“活”起來。靜寧縣文化館通過鏡頭記錄當代傳統手工藝人的堅守和極具本土特色的靜寧民俗活動,讓人們直觀了解到靜寧民俗和靜寧風情;甘溝鎮楊咀村“村莊美·行為美”彩繪與農耕圖案相映,文明理念悄悄融入日常;成紀文化廣場融伏羲文化與休閑功能,成市民感受本土文化的“露天課堂”。從非遺展演到讀書節,靜寧用文化滋養文明土壤,讓崇德向善成城市底色。
如今的靜寧,文明標語暖街頭,交通有序顯素養,文化活動潤人心。這場全民創城實踐,不僅讓城市換新顏,更讓文明融血脈,提升百姓獲得感、幸福感。靜寧正以文明為筆,在城鄉間繪就“有顏值更有氣質”的畫卷,讓文明新風浸潤每個角落,讓這座城在滋養中煥發新活力。
(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王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