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劉可
秋分時節,秦州區娘娘壩鎮小南峪村的蟹塘水光瀲滟。合作社員工王懷章將一把由玉米、黃豆配制的飼料撒入水中,50萬只螃蟹正為中秋市場積蓄肥美。這片活水養殖基地,正是“秦州大閘蟹”優良品質的堅實保障。
與此同時,龍城廣場的豐收節展銷會上,花牛蘋果與靈芝、羊肚菌等特產展現出秦州農業的多元面貌。“今天帶來的八樣產品銷量都很好!”娘娘壩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劉志海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更可喜的是,現場簽署的5份購銷協議,為農產品打通了出村進城的新通道。
視線轉向另一位豐收的踐行者——剛獲評“十佳種糧能手”的金大山合作社負責人劉世元。九年間,他的種植規模從300畝擴展到2100畝,畝產小麥達800斤。“農業越來越有奔頭”的感慨,道出了許多農戶的心聲。
這份“奔頭”的背后,是秦州區對特色產業的持續培育。60萬畝果園、17萬畝蔬菜基地、5億元中藥材產值,共同構成了農業升級的強大支撐。
在展銷會的直播帶貨區,線上訂單不斷刷新銷售紀錄。三小時直播銷量達平日1.5倍的成績,充分證明了“秦州味道”的市場吸引力。而更深層的變革,早已在田間地頭扎根:自動化分選線提升著果品價值,老果園改造煥發出新生機,“甘味”品牌建設正推動農產品實現優質優價。
從蟹塘到果園,從種植能手到電商主播,秦州的豐收圖景既蘊含著傳統農事的踏實耕耘,更閃耀著產業融合的創新活力。當農產品附加值的提升切實轉化為農民鼓起的錢袋子,鄉村振興的道路也必將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