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蛋雞生產中,經常會發現產蛋雞群中有部分個體掉毛現象,有的掉毛現象與產蛋減少相伴發生。蛋雞脫毛現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又該如何應對?
發生原因
營養原因 日糧營養不全價,缺乏含硫氨基酸或蛋白質不足;微量元素及鹽類缺乏或不足;缺乏B族、D3、E及A類維生素;脂肪不足也會導致皮膚角質化脫毛。
寄生蟲侵擾 體外有寄生蟲如羽螨、紅螨、虱子,造成脫毛或皮膚損傷。體內有寄生蟲如蛔蟲、絳蟲等,引起消化不良間接影響羽毛生長。
生理與疾病 自然換羽的周期性是可預測的,不同于病理性脫毛。而驚嚇、抓捕、轉群、極端天氣等強烈應激會引起脫毛;有些疾病也會引起脫毛,如真菌性皮膚病中的冠癬,細菌病中的霍亂、大腸桿菌病等;代謝病中的脂肪肝綜合征也會引起脫毛;產蛋后期或某些病理狀態引起激素變化可影響羽毛狀態。
應對策略
營養管理 確保飼料粗蛋白含量不低于16%,并補充含硫氨基酸(如蛋氨酸、胱氨酸)。維生素B3、煙酸、生物素及維生素A的缺乏會導致羽毛異常,需通過飼料或維生素預混劑補充。
環境控制 保持雞舍通風良好,溫度控制在18~25℃,濕度50%~70%。避免光照過強(每日不超過10勒克斯),籠具間距建議10~20厘米,減少啄羽摩擦。
寄生蟲防治 定期用三氯殺螨醇溶液進行藥浴,噴灑舍內環境殺滅羽虱、螨蟲等體外寄生蟲。若發現羽毛根部有黑色蟲卵,需及時驅蟲。
疾病管理 對疑似細菌感染或代謝病的個體進行隔離觀察,必要時使用抗菌藥物。若脫毛伴隨產蛋下降超過5%,需排查傳染病或細菌感染。
日常管理 避免突然改變飼料配方或喂水間隔超過6小時,確保飲水清潔充足。籠養密度控制在8只/平方米,定期清理糞便,減少霉菌滋生。
(陜西農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