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瓜州大地,鄉野間處處是生機盎然的圖景。在瓜州縣廣至藏族鄉洮硯村的文化健身廣場上,老人伴著音樂舒展舞姿,孩童在健身器材旁嬉笑追逐;腰站子村組道路旁新架的路燈整齊排列,傍晚亮起時宛如鄉間的“星光長廊”……這些讓村民幸福感倍增的變化,正是瓜州縣以“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為抓手,撬動和美鄉村建設的生動實踐。
民主議事聚民心,把準建設“指南針”
“修廣場還是架路燈?咱村民自己說了算!”這是瓜州縣推進“一事一議”項目時最常聽到的話。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始終堅持“群眾自愿、民主決策”原則,將項目選擇權、話語權交給村民,通過“四議兩公開”機制,讓每一個項目都貼合群眾需求。
廣至藏族鄉洮硯村便民服務中心廣場建設項目施工現場。
2025年初,廣至藏族鄉在實地走訪時發現,洮硯村、臨潭村村里原有廣場設施老化,場地坑洼,且存在安全風險,村民們對建設文化健身廣場的呼聲很高。針對群眾的切實需求,各村黨支部隨即啟動“一事一議”流程,先組織黨員干部實地勘察,再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征求意見,最終確定文化健身廣場施工內容,并配套安裝健身器材、休憩座椅。建設方案一經公示,村民主動提出“愿意投工投勞參與建設”,最終,平整的籃球場配套著整齊的道牙磚全新亮相,“活動難”的困擾徹底消散,這片小小的球場,實實在在為村民的日常文娛生活添上了熱鬧、鮮活的色彩。
籌勞籌資激活力,注入建設“強心劑”
在瓜州縣“一事一議”項目推進中,群眾主動籌勞籌資與財政獎補形成合力,既破解了建設資金瓶頸,更激活了鄉村共建的內生動力,三道溝鎮文化廣場改造項目便是鮮活實踐。
此前,三道溝鎮戲臺周邊設施老舊,沙石地面坑洼不平,雨天積水難行,戲臺頂棚漏雨、墻面斑駁,群眾想開展文娛活動卻場地受限。通過“一事一議”村民代表大會,大家一致同意改造,975名受益群眾主動提出自籌資金,自愿出資3.9萬元;620名有勞動能力的村民自愿出工,提前清理場地雜物、搬運施工建材,參與墻面粉刷,籌勞折資3.1萬元,項目同步爭取35萬元財政獎補資金,這場轟轟烈烈的共建行動,讓三道溝鎮文化廣場改造項目加速落地。
這場“群眾出一點、財政補一點”的共建,讓村民從“旁觀者”變身“建設者”,不僅加速了項目落地,更讓和美鄉村建設有了實打實的“活力引擎”。
三道溝村村民代表大會商議“一事一議”項目籌資相關事宜。
項目落地見實效,勾勒和美“實景圖”
“一事一議”的核心在“實”,關鍵在“效”。瓜州縣建立“項目申報—審核把關—跟蹤推進—竣工驗收—后期管護”全流程機制,確保每個項目都建成“民心工程、放心工程”。
項目施工前,瓜州縣財政局組織專人赴鄉鎮,實地核查項目,重點確認項目是否契合村民需求,細致核驗工程預算,從源頭確保項目可行、預算合規。實施階段,不定期抽查,直奔施工一線核查進度,同步核驗材料質量、施工工藝,發現偏差當場提出整改建議。項目完工后,財政局會同住建、農業農村部門精準核算實際工程量;同時邀請村民代表、村務監督委員會參與驗收,對不達標項明確整改時限與責任主體,確保項目落地即合格。
瓜州縣財政局會同住建、農業農村部門驗收“一事一議”項目,與施工方、監理人員核對工程量。
2025年,瓜州縣持續發力,實施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24個,農村綜合改革支農獎勵項目4個,重點投向村組便民服務中心、健身廣場建設和路燈架設等方面。從“要我建”到“我要建”,從“補短板”到“提質效”,瓜州縣以“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為紐帶,將政府引導與群眾主動緊密結合,讓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成為凝聚民心、推動發展的“引擎”。
如今,行走在瓜州的鄉村田野,道路更暢、環境更美、服務更優、民心更齊,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和美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王媛媛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