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謝歡
秋分時節,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如期而至。金風送爽,玉門大地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無人農機有序穿梭,智能水肥系統精準滴灌,物聯網設備實時感知作物生長……一幅科技賦能現代農業的生動圖景正在徐徐展開。
近年來,玉門市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推動農業生產方式從“靠天吃飯”向“靠技增產”深刻轉變,逐步探索出一條智慧引領、綠色高效、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徑。
智慧農田,筑牢“糧倉”根基
在下西號鎮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無人機在田間上空進行遙感監測。“通過多光譜成像,我們可以及時發現病蟲害和營養不良區域,精準施藥施肥。”現場技術員介紹。該示范區建成2.339萬畝智能管控農田,配套物聯網傳感器200余套,實現了“天上無人機、地上傳感器、云上大數據”的立體化管控。
在玉門市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區,智能管控系統已成為農田的“智慧大腦”。通過水肥一體化、物聯網監測、遙感數據分析等技術,實現了對土壤墑情、氣象條件、作物長勢的實時監控與智能決策。全市已建成高標準農田35.61萬畝,成功打造“百畝塊”“千畝方”“萬畝片”智慧農田樣板。糧食種植面積達到16.42萬畝,總產量預計達9.26萬噸,科技賦能讓“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地生根。
智能養殖,牧場里的“高科技”
在玉門市小金灣鄉裕盛源萬頭(有機)肉牛養殖產業園,技術員陳元文正在記錄圈舍肉牛飼料投喂情況。他說:“優良的品種要用科學的方法喂養,產業園目前飼養4500頭肉牛,采用全程機械化喂養,完成全部圈舍肉牛的飼喂工作只需要5到8分鐘,并且通過精準控制每一頭牛的采食量,可使其日增重達到1.5公斤,有效縮短飼養周期,讓每頭牛日均可降低飼養成本5元左右。”
如今,智能飼喂系統已成為全市養殖場的標準配置,實現了牛羊養殖的精細化、標準化、高效化。全市畜禽飼養量達241.2萬頭(只),科技不僅提升了養殖效益,更推動了綠色循環農業的發展。
數字賦能,特色產業“鏈”上發力
在花海鎮萬畝蜜瓜基地,新安裝的智能分揀線正在高效運轉。“每個蜜瓜都要經過糖度檢測、外觀掃描和自動分級,每小時可分揀5噸以上。”基地技術總監尚志鵬說。通過引進數字化管理系統,基地實現了從種植到銷售的全程可追溯。今年預計蜜瓜產量突破3萬噸。
玉門市聚焦蜜瓜、枸杞、牛羊、制種等六大特色產業,加快產業鏈“鏈群提升”工程。通過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借助農業物聯網、大數據平臺、智能分揀包裝線等先進技術,實現了從種植到加工、從倉儲到銷售的全鏈條數字化管理。目前,已建成蜜瓜分揀包裝中心、枸杞精深加工車間、智能冷鏈物流基地等重點項目,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74%,全產業鏈產值突破6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玉門珍好”區域公用品牌借助電商平臺和溯源系統,正加速走向全國市場。科技創新已成為玉門特色農產品增值的“隱形翅膀”,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