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陳佳 文/圖
秋日清晨,天色朦朧。康縣平洛鎮張坪村村民王玉東已在張坪片區產業聯合黨支部的榨油坊里忙碌起來,進菜籽料、炒籽、榨油、過濾、裝箱……“要趕在天亮前完工,拿到集市上去賣。”望著榨油機里色澤金黃的菜籽油,他由衷地感慨:“沒有聯村產業黨支部,這產業咋能這么順利地搞起來!”
平洛鎮土地肥沃,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花椒、核桃、油菜、中藥材等農產品資源豐富。但是,發展的紅利并未能均沾惠及每個角落。
“有的村子依托花椒、核桃等規模產業,村集體經濟收入非常可觀;但有的村子,由于規模小,缺乏技術管理等原因,村集體經濟收入就少了很多。”康縣平洛鎮黨委書記王建虎一語道破發展不均的窘境。
資源不均僅是其一,沒有主導產業,無法形成規模效應與競爭優勢,猶如無形壁壘,制約著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資源如何流通?產業如何集聚?
近年來,平洛鎮按照“地域相近、產業相同、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總體思路,以黨建基礎扎實、產業帶動能力強的張坪村和團莊村為中心村,組建張坪片區5村、團莊片區10村產業發展聯合黨支部,并設立產業發展辦公室。聚焦“聯合產業規劃、聯合服務指導、聯合匯聚資源、聯合包裝加工、聯合宣傳營銷”的五個聯合功能作用發揮,讓黨組織成為引領產業升級的“主心骨”,一舉打破村界藩籬,實現村莊與產業的同頻共振、雙向奔赴。
“今年1月份以來,客戶的訂單源源不斷,目前線上線下共出售菜籽油1萬余斤,銷售額達12萬余元,村集體經濟迎來了‘開門紅’,交出了一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成績單’。”正忙著將菜籽油裝車的張坪片區產業發展聯合黨支部書記王喜宏高興地說。
張坪片區產業發展聯合黨支部成立于2024年,自成立以來,聯合黨支部充分發揮“聯合產業規劃、聯合服務指導、聯合匯聚資源、聯合包裝加工、聯合宣傳營銷”5個聯合功能作用,與隴南東盛農產品有限公司簽訂收購協議,先后收購片區農戶花椒23600余斤,交易額達70余萬元,帶動群眾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收購全鎮及片區菜籽榨油,銷售菜籽油15300斤18.4萬元。
同時,張坪片區產業發展聯合黨支部還聚焦進一步深化利益聯結機制,以“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共同開發花椒、菜籽油、核桃油3款特色農產品,并帶動片區5村群眾種植花椒、核桃、油菜、中藥材、小麥,養殖雞、豬、羊、中蜂、牛、馬等,統籌產業融合發展,形成規模化優勢,走出“共同致富”的新路徑。
而村莊聯合,組建產業聯盟,只是第一步,實現技術共享,才是聯村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我們以前缺乏種植管護經濟林等農作物的科學方法,管護不當就會導致生產效益不高。”王喜宏說,雖然他從小就跟著父母管護家里的核桃、花椒等經濟作物,但是也會遇到很多束手無策的問題。
為提升種植技術,平洛鎮黨委加強與農技專家、“田秀才”“土專家”的聯系對接,按“缺什么補什么,需什么講什么”原則,科學制定“進田間、進圈舍、進課堂”的“三進”基層培訓內容,將課堂教學與實踐結合,聯合提供技術服務指導,保證農戶按需“充電蓄能”,及時解決農戶種植的技術難題,助力片區產業提質增效。
現如今,當集中連片的花椒綜合管理示范點、核桃樹綜合管理示范點在平洛河岸畔鋪展開來時,已成為了“品質”的代名詞,吸引著客商們慕名云集。
“以前做散貨,都是降價給客商售賣,現在連片發展,規模和質量上來了,來收貨的客商越來越多,客商之間有了競爭,價格自然也就提高了。”中寨村的村民呂寧笑得合不攏嘴。今年,他家的30畝花椒,共收入22萬元。村莊聯合,產業聯盟,打破了傳統農村的經濟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新時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如今,產業聯盟的集聚效應日益凸顯。
“在產業聯合黨支部的強力推動下,全鎮新建3000畝桃源飲品核桃原料示范基地,600畝花椒地,現如今‘聯村共富’模式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機制創新與路徑探索。”王建虎告訴筆者。
黨旗所指,沃野振興。當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分散的村落便能握指成拳,沉睡的資源即可點石成金。平洛河畔,一曲以黨建為弦、以產業為譜、以共富為韻的鄉村振興交響曲,正隨著產業聯合黨支部的堅實步履,響徹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