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蘇玉梅 文/圖
產業帶動、聯村共建、借地生財、入股分紅……近年來,涼州區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深度挖掘整合資源,打好集體經濟組合拳,全面增強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實現了多種模式并存、多條渠道增收,不斷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金秋時節,涼州區長城鎮的300多畝向日葵喜獲豐收。低垂的葵盤籽粒飽滿,在秋陽下泛起金黃光澤。連綿的花盤隨風起伏,靜謐而壯美,勾勒出一幅動人的田園豐收畫卷。這片曾經閑置的沙緣土地,如今重煥生機,成為村集體增收、農民致富的“希望田”。
涼州區長城鎮300多畝的向日葵已成熟。
長城鎮地處沿沙沿線,部分土地由于分散、閑置或產出效益較低等原因,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為解決這一難題,長城鎮以“盤活閑置資源、做活土地文章”為突破口,通過集中流轉和整合,將長富村、長瑞村共計300余畝撂荒土地化“廢”為寶,依托“村集體+企業+農戶”的合作模式,發展耐旱、適應性強的向日葵特色種植產業。“目前,向日葵即將迎來成熟采收,預計今年村均增加集體經濟收入6萬元以上。”涼州區長城鎮黨委組織委員郭嵩山說。
村干部查看向日葵長勢。
撂荒地煥發新生,為村集體經濟帶來增長紅利,而“聯村共建”則為村集體經濟注入了強勁動能。
眼下,涼州區金塔鎮千畝連片青貯玉米也迎來集中收割,走進種植基地,放眼望去,連片的玉米地郁郁蔥蔥,大型收割機穿梭其間,青貯玉米收割作業正高效推進。鋒利的切割裝置快速運轉,將一排排籽粒飽滿的玉米植株瞬間轉化為均勻細碎的優質飼料。通過自動化輸送系統,這些青貯料被精準裝載到運輸車輛,送往儲存點進行科學貯藏。
“涼州區金塔鎮創新推行‘抱團發展’模式,以右五壩村高標準農田為核心,聯合周邊5個行政村整合資源,累計盤活村集體經濟資金260萬元,發展玉米規模化統一種植。”涼州區金塔鎮黨委副書記周玉龍介紹,“在農業技術人員的全程指導下,推行標準化種植,顯著提升了農業產業化水平和玉米產量。預計今年該產業可實現總收入290萬元,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30萬元,成功探索出‘資源整合、規模經營、利益共享’的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
青貯玉米收割現場。
發展集體經濟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工作,是引領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涼州區充分立足實際,積極探索適合本地產業發展路徑,通過開發特色產業、培育支柱產業、建立種養基地、推進農業產業化等措施形成“一村一業、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發展格局,推動村集體經濟“強筋壯骨”,促使鄉村活力“持續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