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何香利 文/圖
一塊磚,誤差超過1毫米就是不合格;一面墻,垂直偏差超過2毫米便被扣分。這并非嚴苛的工藝標準,而是第三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砌筑賽項的真實賽場。
在這里,來自甘肅省金昌技師學院的參賽選手王嘉樹,憑借“毫米級”的精準操控,從全國高手中脫穎而出,斬獲全國第八名,成功入圍世界技能大賽中國集訓隊。
備賽:以“毫米”為單位,將精準鍛造養成習慣
“砌筑不是簡單的壘磚,而是技術與耐心的雙重考驗。”回顧備賽過程,王嘉樹語氣堅定。面對國賽砌筑項目近百項客觀測量指標,他從一開始就明確了訓練方向:不僅要快,更要準。
王嘉樹的訓練核心是“精準”。
1毫米的磚縫寬度、墻面垂直度、平整度……每一項指標都關系著最終得分。
為了將“精準”融入肌肉記憶,王嘉樹每天堅持訓練12小時以上,重復上千次砌筑動作。他用靠尺逐段檢查墻面平整度,用塞尺反復測量磚縫厚度。
“標準就是尺子,差一毫米都不行。”王嘉樹說。
除了基礎動作的重復,他還針對“異形磚切割”“砂漿飽滿度”等易失分點設計了專項建模訓練內容,主要是讓自己在一次次調整中優化手法。“備賽不僅是練速度,更是練‘穩勁’。”王嘉樹舉例說,比如模擬賽時長達15小時的不間斷操作,中途不中斷地完成兩座砌體結構,就是為了確保到了賽場高壓環境下,讓精準操作成為肌肉記憶里一項項測量標準。
賽場:“高磚量”下的“流程化”對決,細節決定成敗
踏上賽場,王嘉樹立即感受到本屆比賽在任務量上的“加碼”。
“本屆賽項要求完成的砌磚總量明顯增加,而且砌體結構的復雜程度也有升級,包含了不少需要精細切割的異形節點,既要保證砌磚數量夠,又要兼顧近百項客觀指標的精度,這對體力和專注力都是極大的考驗。”王嘉樹開啟賽場復盤模式,詳細講道。
面對挑戰,他沉著運用備戰時形成的“流程化操作法”:先精確放樣,標記每塊磚的位置與角度;再遵循“試切、調整、砌筑”的節奏穩步推進,最大限度避免操作失誤返工浪費時間;同時定時用工具復核關鍵尺寸,確保不偏離標準。
“賽場比拼的不僅是技術,更是對細節的極致把控。比如砂漿的用量,多則影響美觀,少則危及結構,這些平日練就的‘手感’就是賽場上的底氣。”王嘉樹認為。
賽項新變:評分趨近“零容錯”,磚量難度“雙升級”
對比往屆賽事,王嘉樹對本屆砌筑賽項的變化有著直觀感受,核心集中在“評分標準”與“任務要求”兩大維度。
從評分來看,客觀測量的“嚴格度”更高。“以往客觀評分雖重要,但多少還有些靈活調整的空間,本屆近百項客觀指標幾乎是‘零容錯’——比如墻面垂直度允許的偏差只有2毫米,磚縫均勻度要求每米誤差不超過1毫米,只要有一項超標,分數差距就會立刻拉開,對選手的操作精準度提出了極致要求。”
從任務來看,砌磚量與結構難度雙重提升。一方面,需要砌筑的磚塊總量比往屆增加了約15%,要求選手在15小時內保持高效操作;另一方面,砌體結構中新增了更多需要精細處理的異形節點和復雜造型,不僅要切割精準,還要保證整體結構的穩定性,這既考驗“手上功夫”,也要求選手在操作中兼顧精度與效率,綜合能力要求更高。
“通過與全國高手比拼,更清楚了客觀評分的‘嚴苛邊界’,也找到了自己在復雜結構砌筑上的提升空間。”能進入世賽集訓隊,王嘉樹認為此行收獲遠超預期,會將此次大賽的寶貴經驗帶回甘肅,與更多技能學子分享,助力家鄉精準對標國賽標準,為甘肅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貢獻力量。
新收獲,也是新起點。王嘉樹的國賽之路,映照出一條新時代技能人才的成長軌跡。他的故事昭示著,精湛技藝并非天賦使然,而是源于對“毫米”的敬畏、對“標準”的堅守,以及將簡單重復升華為專業極致的追求。在高質量發展呼喚大國工匠的今天,這種精益求精、沉潛專注的匠心,正是青春最閃亮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