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阿旦增 何成軍
一
山河入半秋,農家正豐收。
秋分一到,黃土高原的清晨便被一層薄霜輕輕覆蓋。祁連山雪線閃著銀光,黃河在峽谷里發出低沉的合唱。正是這片被定義為“寒旱”的土地,在2025年的沃野上,交出了一份“豐收答卷”——
上半年,全省一產增加值同比增長6.1%,居全國第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5%,居全國第3;
“牛羊菜果薯藥糧種”八大產業集群,全產業鏈產值年內將突破6000億元,2030年劍指8000億元;
“甘味”品牌銷售154億元,漂洋過海走進大阪世博會、新加坡和泰國倉儲中心;
25個產業帶、196個先行基地重點項目次第點亮,組成的追光從東至西、由北向南,照徹千里隴原。
今天,我們翻開這份答卷,不僅為了記錄豐收,更為了回答一個時代之問:在年均降水量只有全國43%的寒旱之地,甘肅憑什么把“貧瘠”寫成“富饒”?
二
時鐘撥回到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視察甘肅,留下一句沉甸甸的囑托:“甘肅氣候地理條件獨特,適宜發展現代寒旱特色農業,要在擴量、提質、延鏈、增效上下功夫。”
擴量、提質、延鏈、增效!
一句話,八個字,落筆成勢。省委、省政府第一時間出臺《關于加快推動現代寒旱特色農業擴量提質延鏈增效的實施方案》《甘肅省打造全國現代寒旱特色農業先行基地行動方案》,繪就“4+3+1”產業集群藍圖:“牛羊菜藥”4個千億元級、“果薯糧”3個五百億元級、“種”1個三百億元級,構筑四梁八柱,劍指寒旱農業。
先穩“糧袋子”。河西走廊用雪水澆出“種業硅谷”:酒泉78萬畝制種、張掖114萬畝玉米制種,全國10%雜交玉米芯、一半花卉菜籽在此誕生;定西293萬畝馬鈴薯產17億粒原原種,沿“一帶一路”漂洋出海,沙特農場藏著“定西芯”。武威涼州糧食過十億斤,隴東董志塬玉米為菌業、紅牛、肉雞提供“口糧”,甘肅把干旱區變成“中國種子倉庫”。
再拎“菜籃子”。祁連山雪水、黃河水、引洮工程三箭齊發,戈壁秒變“菜籃子”。酒泉55萬畝蔬菜、張掖70萬畝蔬菜、6400畝有機菜全省最大;金昌33萬畝菜、武威沿山高原夏菜、沿沙戈壁菜產量全省第一。蘭州118萬畝高原夏菜品牌價值328億元,榆中大白菜、蘭州百合進京入滬;白銀36萬畝菜、55萬畝瓜、“五色田園”四季有鮮。隴南65萬畝蔬菜、天水64萬畝菜、秦巴山麓冷涼蔬菜錯峰上市,甘肅菜一路南下,填滿粵港澳“早茶”餐桌。
端起“肉盤子”。平涼紅牛“吃干榨盡”,200億元全產業鏈,骨血制藥、皮張做革,品牌價值223億元。慶陽“三元雙向”循環,5185座菌棚消納糞污,環縣羊羔肉身價抬升三成,一只羊多賣30%。甘南295萬頭只牦牛藏羊,“甘加羊”“喬科羊”入選國家目錄,曲拉交易占全國86%,高原乳香飄全國。臨夏780萬只羊、96萬頭牛、17萬畝冷水魚,牛羊貸突破百億,草原河谷唱響“千億牧歌”。
栽好“果園子”。靜寧蘋果48小時到灣區,180億元品牌值閃耀全國;天水花牛蘋果、秦州大櫻桃鎖鮮116萬噸,枝頭鮮變四季甜;隴南65萬畝蘋果、隴東百萬畝蘋果帶,把黃土高坡染成“紅色海洋”。
還有“藥方子”。定西238萬畝黃芪當歸黨參,全國六成當歸、四成黃芪在此集散;隴南133萬畝藥材、宕昌國家產業園、“哈達鋪當歸”地標,22億元“甘味”中藥香飄全國。
三
菜糧共生,畦畦壟壟化作“鮮蔬綠毯”與“金色糧倉”;
牛羊同牧,塬塬峁峁變身“肉香源地”與“云朵牧場”;
果藥并舉,坡坡梁梁變成“百藥寶庫”與“甜蜜山崗”;
薯種齊藏,窖窖倉倉成為“鮮薯金庫”與“原種銀行”。
從武威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產業帶”到張掖“六個空間”拓展,從平涼“西部現代精品農業樣板區”到慶陽“三元雙向循環農業”,再到天水、隴南、白銀、酒泉、定西……
八大產業集群、25個產業帶、196個先行基地重點項目,總投資26.6億元,遍布隴原,正在生根、發芽、拔節——
武威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67家,產值104.57億元,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32.35%;張掖市謀劃重點項目25個,總投資4.52億元,24個已開工;平涼市涉農招商引資117億元,落地89個項目;天水市建成農產品冷藏保鮮設施1034座,儲藏能力116.4萬噸;慶陽市建成畜禽屠宰加工企業7家,年屠宰加工能力1.23億頭(只)。
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一條產業鏈的隆起,一座縣域經濟的攀升。
如果說產業是骨架,品牌就是靈魂。以“甘味”為筆,甘肅寫下品牌強農的宏大敘事:
“甘味”全國授權門店增至98個,北京、深圳、新加坡、泰國,一路高歌;“甘味”銷售額154億元,同比增長13.3%;“平涼紅牛”“靜寧蘋果”“張掖娃娃菜”“蘭州高原夏菜”等躋身區域公用品牌“國家隊”;慶陽蘋果、慶陽小米、寧縣蘋果登上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酒泉“甘味”農產品進出口總值1億元人民幣,戈壁種子遠播“一帶一路”。
今天的“甘味”,已不止是一種味道,而是作為一張“金色名片”,遞給世界。
四
當然,這張金色答卷上也有待填的空白:196個項目財政支出率43.53%,天水、張掖、臨夏、蘭州新區仍低于20%;農產品價格低位運行,蔬菜均價下跌0.77%,出口下降7.3%;農民經營凈收入占比下降0.4個百分點,產業鏈條仍顯短促;全省高標準農田占比47.2%,低于全國21個百分點,水仍是“卡脖子”。
但,短板就是跳板,不足正是空間。
下一步,甘肅將——爭取國家政策“再加持”,適時召開先行基地建設現場推進會;以196個項目為“牛鼻子”,撬動更多實物投資;分產業、分區域掛圖作戰,確保年度目標如期兌現。
一句話:把“寒旱”寫成“優勢”,把“短板”變成“跳板”,把“先行基地”建成“示范高地”。
回望來路:寒旱不再是“貧瘠”的注腳,而成為“特色”的底色;
眺望遠方:到2030年,八大產業集群全產業鏈產值8000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番,甘肅將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現代寒旱特色農業示范地。
寒旱作筆,沃野作答。
這是甘肅寫給時代的金色答卷,也是甘肅農民寫給未來的豐收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