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何成軍
秋分一到,黑河先黃。蘆葦一擺,風就把豐收的訊息遞出祁連山,掠過20萬畝制種田、6萬畝辣椒、50萬只肉羊,最后停在一粒蜜瓜的糖心里。高臺把四季折成一張請柬,邀鏡頭、筆尖和屏幕來作證:這里的豐收,不止稱重,更值得被看見。
看見“種”的倔強。北緯38°,153天無霜期,風沙與綠洲并肩,高臺卻把“寒旱”譯成“良種芯片”。玉米制種十年穩在10萬畝,去雄機掃過,留下85%機械化率;遙感衛星掠過,留下92%病蟲害識別率。一粒種子,讓農民人均口袋多出9000元,也讓“高臺”寫進全國玉米主產區的報價單。芯片雖小,托舉的是縣域經濟的“CPU”。
看見“辣”的野心。300年種植史,被6萬畝紅色一下子點燃。曬場上“紅?!狈浚辈ラg里秒空鏈接。高臺把辣椒折成兩段:一段曬干發往川渝,一段送進實驗室提取辣椒堿,附加值翻3倍。原來“農頭工尾”不是口號,而是讓農民在產業鏈上“多站一站”,就多一份議價權,多一條致富路。
看見“畜”的循環。35天,一只羔羊出欄;一年,50萬只肉羊躍出高臺。標準化羊舍、智慧項圈、糞污制肥,把“快養”拆成可復制模塊。秸稈變飼料、糞便變有機肥、有機肥返田再長辣椒長玉米,一根“看不見的鏈條”把種植與養殖、廢棄物與資源、當下與未來扣在一起。綠色增收,在此有了具象模樣。
看見“人”的升騰。貞號村10座雙膜大棚,2萬斤西紅柿賣出高價,村集體經濟破百萬;東聯村12年改革,戶均年分紅2.8萬元,老人免費喝牛奶;上莊村72套徽派民居倒映弱水,露營、冰樂園、圍爐煮茶把“蒹葭”寫成詩。豐收若只能被稱重,只是一堆稻谷;被看見,便是人的升騰、家的升騰、村的升騰。
我們試著——
把無人機升到百米碧空,看金色棋盤如何鋪滿制種田;把微距調到最近,記錄辣椒堿第一次閃光的瞬間;請把光圈留給黑鸛,也留給篝火;把快門留給曬場紅,也留給民宿白壁灰瓦。
更把剪輯線留給時間:用分秒的光影,串聯起一粒種子從春日破土到秋日盈倉的生長軌跡,記錄一個村莊從靜謐鄉野到聲名遠播的蛻變歷程。
“豐登高臺”,不只要濾鏡下的“美”,更要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真”;不只要“流量爆款”,更要“留量長青”的共情。因為被看見,才會被理解;被理解,才會被支持;被支持,才能走得更遠。
黑河的水還在流,祁連的雪依舊白。高臺的豐收,也在路上——從10萬畝玉米到6萬畝辣椒,從馬八的50萬只肉羊到趙海的1400噸蜜瓜,每一次遞增,都是把“寒旱”寫成“豐登”的注腳。愿所有鏡頭捕捉注腳里的汗水,愿所有屏幕放大注腳里的笑臉,愿所有轉發把注腳變成序章。
豐收的高臺,值得被看見;看見之后,請把故事帶走,把種子留下。
明年秋分,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