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農民報融媒體采編中心
一
是的,又到豐收季。是的,又是豐收年。
寒來暑往,豐收季,每年都有;
雨雪冰霜,豐收年,又未缺席。
今天是2025年9月23日,農歷秋分,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隴原大地,再次以金色的名義,向時間作答。
從隴東的麥浪到隴南的林海,從黃河兩岸的玉米到祁連山下的牛羊,千里沃野,一片歡騰。平涼紅牛披上紅花,靜寧蘋果摘下“豐收一號”,定西的孩子用土豆刻出“中國地圖”,蘭州的“甘味”展銷中心人頭攢動。此刻的甘肅,不只是地理意義上的西北腹地,而是全國現代寒旱特色農業試驗田里,那個開犁的先行人。
二
是的,又到豐收季。是的,又是豐收年。
但這不是一句輕松的口號,而是一段用鐵犁書寫的逆襲,是一代又一代農人用腳印丈量出的答案。
曾幾何時,寒旱是甘肅的“原罪”。風太硬,水太少,地太薄,種一瓢收一斗,是常態。那時候,豐收是僥幸,是老天開眼,是“看天吃飯”的嘆息??扇缃瘢挡辉偈恰柏汃ぁ钡淖⒛_,而是“特色”的底色。甘肅人把“冷涼”種成了“高原夏菜”,把“干旱”養成了“旱作農業”,把“風沙”變成了“日光溫室”。這不是魔法,是科學,是倔強,是“不服輸”三個字,寫進了每一寸黃土。
豐收,絕不是冷冰冰的數據,而是一個個暖洋洋的家庭故事。是臨夏的老馬,靠養牛把女兒送進大學;是秦安的張嬸,靠果園供出兩個研究生;是武威的老王,靠日光溫室種出“冬天里的西瓜”,觸網賣出數萬單。他們是甘肅最普通的父親、母親、兒子、女兒。他們的名字不會被寫進歷史,但他們的笑臉,就是甘肅豐收節最動人的封面。
三
是的,又到豐收季。是的,又是豐收年。
但豐收,不只是糧倉滿了,錢包鼓了,更是心里有底了,臉上敢笑了。
2025年的甘肅,早已不是“扶貧”的甘肅,而是“振興”的甘肅。八大產業集群,全產業鏈產值劍指8000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欲翻番,這是政策文件的宏偉藍圖,更是房前屋后的真實日子。每一個合作社的賬本,每一個村集體的分紅,每一個農戶的銀行卡,都在悄悄印證:甘肅,真的不一樣了。
但我們知道,豐收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寒旱地里,種子一代代拔節;戈壁灘上,大棚一排排追日;智慧農業,一幀幀刷新;而村口那條曾經往外奔的路,如今又把游子的腳印一串串送回老屋。
越來越多的“新農人”回來了,帶著北上廣的見識、江浙滬的技術、珠三角的資本。回到村里,不是為了“逃離”,而是為了“歸來”。他們把直播間搬進果園,把AI裝進溫室,把文創寫進土墻。他們讓“農民”不再是身份,而是職業;讓“農村”不是退路,而是出路;讓“農業”不是苦業,而是酷業。
四
是的,又到豐收季。是的,又是豐收年。
但豐收,不只是甘肅的豐收,也是中國的豐收。
當天津的市民吃上榆中的生菜,當廣州的早茶配上夏河的牛奶,當上海的寶媽下單靜寧的蘋果,當北京的老人喝上隴西的黃芪茶,甘肅的豐收,就不再是一個省的豐收,而是中國大循環里,最堅實、最溫暖的一環。
政策的賬,是戰略,是規劃,是千億產業鏈。
腳下的土,是炊煙,是雞鳴,是老屋門口的那盞燈。
心口的熱,是母親把最大的一顆蘋果留給歸人,是父親把第一壺“二腦殼”酒敬給先人,是孩子把“豐收”兩個字,寫進作文本,也寫進心里。
風從祁連來,霜映黃河白。
隴原大地的豐收,是甘肅人用腳蹚出來的路,用汗澆出來的花,用心守出來的年。
五
是的,又到豐收季。是的,又是豐收年。
寒來暑往,豐收季,每年都有;
雨雪冰霜,豐收年,又未缺席。
因為在這片土地上,有一群人,從不向風沙低頭,從不向寒旱認輸,從不向命運讓步。
他們,就是甘肅農民,是豐收節最真實、最響亮、最動人的答案。
豐收節快樂,甘肅!
豐收節快樂,中國!
豐收節快樂,你我!
(執筆:何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