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楊萬明
金秋時節,漫步成縣鄉村,沃野千里稻浪翻滾,特色產業蓬勃發展,農家小院笑語盈盈。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這片熱土上徐徐展開。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成縣始終牢記“國之大者”,將糧食安全作為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在政策推動下,農業經營主體種植熱情高漲,糧油作物面積再創新高,7.13萬畝油菜花海絢爛奪目,總產量達1.1萬噸;15.57萬畝麥田泛起層層金波,預計總產量達5.23萬噸;馬鈴薯播種1.052萬畝,沃土下滿是收獲的希望……
在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現代農業科技正在書寫新的豐收故事:3萬畝綠色小麥示范基地如明珠般點綴鄉野;23.81萬千瓦農機總動力奏響現代農業進行曲,95%的大豆玉米復合種植機械化率展現科技興農新圖景……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頭戲。成縣依托資源稟賦,精心培育“一村一品”特色產業,讓傳統農業煥發新生機。全縣51萬畝核桃碩果搖枝,25萬噸產量帶來10億元產值;16.12萬畝蔬菜基地綠意盎然,44.9萬噸產量帶來12.74億元產值;11.04萬畝中藥材種植基地藥香四溢,創造3.42億元產值助力農民增收;0.94萬畝各色時令鮮果,結出了1.3億元碩果;445萬袋食用菌如雨后春筍,1.28億元產值點亮致富希望。29家農業龍頭企業璀璨如星,通過規模化生產、全產業鏈布局和緊密的聯農帶農機制,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勁引擎。截至目前,成縣鑫園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實現2652萬元營收、甘肅隴小南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實現2100萬元營收、甘肅千里絲路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實現1500萬元營收……這些企業如金色紐帶,跨地域把“成”字號農產品送出大山,書寫著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的溫暖故事。
生產是銷售的基礎,銷售是生產的延伸。在成縣,二者在產業振興的樂章中相互促進,共同奏響了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時代強音。
成縣把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抓手,通過“縣統籌、鄉主導、村實施”三級聯動機制,探索形成了資產盤活、資源開發、產業帶動、服務創收等多元化發展路徑。截至今年7月,全縣245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量質齊升”,村均收入7.33萬元(隴南市第二),經營性總收入708.67萬元(隴南市第一),帶動農民人均增收1200余元。
通過“服務主體+合作社+農戶”的聯結機制,成縣積極引導小農戶融入大市場。全縣840家農民合作社聯結小農戶21479戶,結合核桃、中藥材、萬壽菊、辣椒等優勢產業,建立訂單產業、托養托管、產品代銷收購、吸納就業務工、土地流轉等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為農戶增收注入持續動力。描繪鄉村振興“新畫卷”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園詩意在成縣成為現實。245個清潔村莊如明珠散落;新、改建3.9萬余座農村衛生戶廁,85%的改廁覆蓋率見證民生改善;42個省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27個旅游重點村、182個鄉村旅游服務節點串珠成鏈,不斷刷新村莊“顏值”;陳院鎮梁樓村入選全國“和美鄉村百佳范例”、全國“四好農村路”示范縣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輝。
在成縣,“隴南民事直說1234”工作法暢通民意。依托“隴南鄉村大數據”“掌上成縣”APP等平臺,形成了“文明實踐+互聯網”的文明實踐新格局。全縣3300多名結對關愛干部累計解決群眾急、難事一萬余件。店村鎮“做好紅白喜事鋪張浪費治理的必答題”入選全國“文明鄉風建設”典型案例, 通過“移風易俗”活動的潛移默化,全縣累計有154個家庭響應“低彩禮、零彩禮”號召。
如今,成縣鄉村既有山水相映的自然之美,更有設施完善、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時代新貌。,
站在新起點,成縣正以“揚帆奮楫正當時”的昂揚姿態,全面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科技興農的步伐更加堅定,產業融合的動能持續增強,城鄉協調的發展格局日益完善。放眼這片希望的田野,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正在盡情鋪展,“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轉化為生動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