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楊萬明
“隴中苦瘠甲天下,卻有金丸破土來。”作為全國馬鈴薯生產的“第一方陣”,甘肅以常年1000萬畝左右的種植面積、超1500萬噸的總產量穩居全國前列,2024年全產業鏈產值達400億元,較2022年增長17.6%,成為帶動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的“黃金產業”。
在歷史印記中,馬鈴薯始終與隴原人民緊密相連:它曾是饑荒年代的“救命薯”,是脫貧攻堅時期的“致富薯”,如今更在鄉村振興的春風中,蝶變為激活農業現代化的“振興薯”。2023年,農業農村部力推甘肅8縣區申報馬鈴薯產業集群項目,恰似一場“及時雨”,為這片土地的產業升級注入強勁動能。
“薯都”定西挑大梁
定西,是甘肅馬鈴薯產業的核心區。1995年之前,定西馬鈴薯種植面積僅100萬畝,加工率不足1%,且以小作坊為主。1996年,定西市將馬鈴薯確定為支柱產業,開啟了產業化發展的序幕。2003年~2007年,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產業鏈發展規劃應運而生。2008年,“中國薯都”的品牌構建思路成熟,產業駛入快車道。
如今,定西已形成完整的馬鈴薯產業體系:良種繁育方面,38家種薯企業年產原原種18億粒,占全國半壁江山;精深加工領域,28家加工企業開發出淀粉、全粉、寬粉等六大類產品,愛蘭馬鈴薯公司年加工能力達10萬噸;“定西寬粉”成為新增長極,產品遠銷美國、加拿大等國。
定西馬鈴薯產業升級中,科技創新與模式創新雙輪驅動。香泉鎮馬鈴薯研究所建成三級繁育體系,年產脫毒試管苗6000萬株、原原種1.2億粒,產品遠銷國內外;安定區以“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保障規模化種植,黑膜覆蓋86.19萬畝,總規模超100萬畝。
現代農業技術成效顯著,巉口鎮膜下滴灌技術讓水肥利用率提高 30%,魯家溝鎮1.14萬畝示范區借智能水肥一體化實現畝產4250公斤,帶動農戶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加工環節價值鏈持續提升,甘肅藍天公司年加工鮮薯60萬噸、產淀粉10萬噸(占全國33%),聯動200余家合作社;安定區42家寬粉企業年產能9.8萬 噸,薯香園、愛蘭薯業還開發主食化及速食產品。
品牌建設助力“土特產”走向世界,定西馬鈴薯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396億元,“甘味”矩陣含18個企業品牌,立體銷售網讓產品快速占領市場。產業發展最終惠及農民,安定區陳家屲村王桂芳 等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分紅、務工年增收超4萬元,安定區超10萬戶農戶嵌入產業鏈,馬鈴薯產業對農民收入貢獻率超30%。
隴原薯業繪新景
定西的發展經驗正在帶動全省馬鈴薯產業提升。2024年,全省馬鈴薯面積達到900萬畝左右,產量1600萬噸左右,全產業鏈產值達到400億元,比2022年底增長17.6%。
與此同時,種薯生產能力顯著提升。馬鈴薯產業集群項目的8個縣區累計新建原原種生產網棚1.7萬平方米,智能連棟溫室6000平方米,原種繁育基地1.95萬畝,預計可新增原原種生產能力1億粒以上。
民樂縣集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依托項目建成5萬平方米馬鈴薯原原種繁育玻璃溫室,配套可移動傳送裝置、分選裝袋等自動化設施,成為目前全省單體規模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馬鈴薯原原種生產溫室。
馬鈴薯產業集群發展帶來的變化清晰可見。自項目實施后,我省綠色標準化生產水平顯著提升,全省共建設萬畝以上標準化基地15個,千畝以上標準化基地310個,輻射帶動全省綠色標準化種植面積達到500萬畝。安定區在19個鄉鎮建設規模500畝以上的標準化商品薯種植基地8萬畝。
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全省已建成馬鈴薯加工企業106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7家,省級龍頭企業58家。新建鮮薯儲藏庫1.2萬平方米,建成2座馬鈴薯氣調庫,新增倉儲能力5萬噸左右。新建成馬鈴薯淀粉、粉條、流汁寬粉、薯條薯片、真空包裝等各類精深加工生產線10條,預計新增馬鈴薯制品加工能力10萬噸以上。
馬鈴薯產業集群項目把農戶“嵌”進全鏈條:政府搭園區,企業建工廠,合作社聯基地,農民變股東兼工人。東升公司一期投產就新增崗位百余個,固定工年收五萬,季節工日薪兩百;愛味客更承諾“市場價再上浮一毛”保底收薯,薯農畝均多賺三百,企業原料穩、財政稅收漲,小農戶同步分享現代農業紅利。
馬鈴薯產業集群項目的實施,同時促進了各地馬鈴薯產業的健康發展。民樂縣專門成立馬鈴薯產業聯盟,與中國農科院金黎平團隊建立產學研合作長效機制。目前,全縣馬鈴薯種薯企業共有4家,申報馬鈴薯相關專利14項,累計培育鼎豐、集華等系列新品種3個;莊浪縣成功舉辦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馬鈴薯食品專業委員會年會暨莊浪招商引資大會,邀請全國各地專家學者、企業客商共謀產業之興、共啟合作之路。
產業升級譜新篇
通過“省負總責、市級配合、縣區落實”的縱向聯動機制,在馬鈴薯產業集群項目實施過程中,我省初步形成了馬鈴薯全產業鏈整體推進的旱作區“梯田+高淀粉馬鈴薯”產業帶和河西灌區“高效節水+優質專用馬鈴薯產業帶”兩大優勢產業帶。
“梯田+高淀粉馬鈴薯”在品種上重點突出中晚熟、高淀粉,在精深加工上更加突出精淀粉和粉條等制品;河西灌區“高效節水+優質專用馬鈴薯產業帶”在品種上更加突出早熟菜用型,在精深加工上更加突出全粉及主食化產品。
通過集群建設,兩個產業帶在品種、加工兩端帶動下,持續補齊良種繁育和倉儲物流體系建設。馬鈴薯產業區域布局更加明顯。
從定西到全省,馬鈴薯產業的蛻變,不僅是“一粒薯”的成長史,更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生動實踐。正如參加2025年馬鈴薯大會的專家所言:“定西馬鈴薯的故事,是‘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鮮活注腳。”
站在新的起點,在科技賦能、品牌引領、聯農帶農的道路上,甘肅馬鈴薯產業正向著更加輝煌的未來邁進。這顆曾經的“救命薯”,必將在鄉村振興的沃土里,繼續生長為托舉農民幸福、賦能農業升級的“振興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