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楊萬明
甘肅,幅員42.59萬平方公里,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從隴東高原到戈壁綠洲,從隴山山脈到徽成盆地,隨處可見享譽全國的道地藥材。獨特的自然條件和氣候環境,為優質中藥材生長提供了絕佳條件,成就了“千年藥鄉”之美譽。據統計,截至目前,全省共有3626種中藥資源,其中人工種植(養殖)達220余種,規模化種植(養殖)110余種,道地藥材30余種。為了將這些自然的贈與用好用足、產業做大做強,甘肅舉全省之力,立足資源稟賦、先行示范帶動、政策多維支撐,將資源、典型、政策整合為促進產業成長的引擎,終于促使中藥材產業集群整體躍升,走出了多元領域融合聯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今天的甘肅中藥材產業,攜《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的歷史積淀,從深厚的中醫藥文化中汲取營養,積極謀劃數字賦能,形成了以定西為核心,輻射全省的產業布局,書寫了以“傳承創新、開放共享”為主題的時代答卷。
定西:“先行示范”帶動中醫藥發展
定西,作為甘肅中醫藥產業的“龍頭”,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藥都”。近年來,定西市緊扣“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樣板區”目標,構建起“種好藥、做好藥、賣好藥、用好藥”的全鏈條發展格局。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從2020年的182萬畝擴大到2024年的237萬畝,占全省44%、全國4%,居全國地級市第一;標準化種植覆蓋率84%,建成GAP示范基地42萬畝、標準化基地934個,總產量達50萬噸。質量管控方面,制定22項種子種苗地方標準,推廣拌種包衣、丸粒化播種等新技術,出臺全國首部道地藥材法規《定西市岷縣當歸產業保護發展條例》,建成數字化溯源平臺,修訂加工技術規范52項,藥材合格率98.3%,岷縣當歸、渭源黨參、隴西黃芪等主要指標均顯著優于國家標準,道地品質成為市場“硬通貨”。
產業鏈延伸實現“原字號”向“增值品”躍升。定西已形成“種植—加工—倉儲—交易—服務”閉環,建成隴西、岷縣、漳縣3個省級中醫藥循環經濟產業園,吸引國藥、廣藥等33家中國500強及行業龍頭落戶,培育加工企業115戶,年加工能力達60萬噸,較2020年增加20萬噸;開發直接口服飲片、中藥配方顆粒等新型產品,培育產值千萬級單品17個、億元級3個,“貞芪扶正”“紅芪口服液”等產品暢銷全國。
依托“干而不燥、涼而不陰”的氣候優勢,靜態倉儲能力從100萬噸增至140萬噸,貯藏品種320余個;建成首陽、岷縣當歸城等5大交易市場,年交易量150萬噸、交易額300億元,隴西黃芪、岷縣當歸等市場成為西北最大專業平臺。
2024年,中醫藥全產業鏈產值達507億元,占全省52.2%,增加值67.6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9.2%,農民人均從中增收2713元,占可支配收入的22.4%,中醫藥已成為富民強市的支柱產業,“中國藥都”實至名歸。
全省: 多點開花構建產業矩陣
定西的崛起,是我省中醫藥產業整體躍升的縮影。近年來,全省以“集群化、全鏈條、品牌化”為方向,推動中藥材產業提檔升級。2024年,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達532萬畝(較2020年增60萬畝)、產量160萬噸(增28萬噸)、產值較2020年增28億元(增幅17.83%)。
守著甘肅南大門的文縣是甘肅“四大名藥”之一,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紋黨參的原產地。2024年文縣紋黨種植面積達10.95萬畝,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和合作社+農戶模式,創造了逾3億元價值。
沙漠邊緣的民勤縣,正在勾畫“節水農業+特色產業”的鄉村振興新圖景。當地依托沙質土壤適宜甘草生長的自然優勢,大力發展甘草種植,走出了一條現代農業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的增收之路。
藏鄉卓尼,堅持把中藏藥材產業作為調整種植結構、增加農牧民收入的優勢產業來培育。截至去年底,卓尼縣中藏藥材種植面積達10萬多畝,年產值預計突破9億元。昔日的“苦藥材”成了帶動農牧民過上“甜日子”的良方。
“隴東藥庫”平涼,今年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1.6萬畝,該市緊緊圍繞中醫中藥產業鏈建設,初步形成了“育、種、管、產、加、銷”為一體的全鏈條發展體系,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該市正以“以醫帶藥、醫藥一體”的發展思路,大力促進文旅康養融合發展,持續擦亮皇甫謐金字招牌。
政策:多維支撐護航產業發展
一系列成績的背后,是全省系統性的政策支撐與創新實踐。
在省級層面,出臺了《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等綱領性文件,設立寒旱農業中藥材專項資金,引導加工企業“下沉”產地,訂單種植與一體化經營同步落地。隴西縣借此壯大“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聯合體,10萬農戶按標生產,戶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質量優先,標準先行。隴西、岷縣等主產區建設示范片帶,推廣浸苗消毒、綠色防控等關鍵技術,全省標準化種植率已達66%。渭源黨參基地用有機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替代化學農藥,醇浸出物含量高于藥典34%,成為全國質量標桿。
加工環節突出集群集聚。8個省級產業園撬動2億元財政杠桿,培育隴西一方等20家骨干企業,推動初加工向配方顆粒、揮發油萃取等精深方向躍升,隴西、岷縣、宕昌三大加工集聚區初具規模。
安全底線由追溯平臺守護。覆蓋135個監管單元的省級產地追溯系統已生成874個追溯碼,2024年接入品種17個。宕昌羌活實現“從地頭到市場”全程掃碼,產品溢價20%,好藥材賣出好價錢。
丘陵山區“無機可用”難題也在破解。省內科研團隊研制新機具21種,5項技術獲農業農村部推介,2024年全省中藥材綜合機械化率54%,高出全國10個百分點。定西移栽機讓種植效率提升3倍、人工降本40%,藥農省心又省錢。
政策、標準、集群、追溯、農機五力齊發,甘肅中藥材產業正由“量的擴張”邁向“質的躍升”。
展望:多元路徑繪就發展新篇
當前,甘肅省正以定西為核心,聯動全省資源,向“中醫藥強省”目標邁進。在第六屆中國(甘肅)中醫藥產業博覽會上,定西現場簽約項目總投資94.88億元,推出招商項目102億元,涵蓋種植、加工、康養等領域;全省則重點推介四大投資方向:綠色標準化藥源基地(打造全國最大特色藥源基地)、倉儲物流(構建西北交易中心)、精深加工(開發大健康產品)、文旅康養(融合自然療愈與文化體驗),釋放出強烈的開放合作信號。
更令人期待的是,甘肅正積極探索“中醫藥+”融合發展新路徑:在隴西,中醫藥康養小鎮將藥膳、針灸、溫泉與鄉村旅游結合,年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在蘭州,依托國家中醫區域醫療中心,推動中醫藥科研與臨床協同創新;在定西“當歸小鎮”“黃芪莊園”等特色項目,讓道地藥材從田間走向餐桌、從藥品延伸至日用品……
千年藥鄉,煥發新彩。甘肅將以道地藥材為核心,以全產業鏈為支撐,以開放合作為動力,持續放大“厚道甘肅·地道隴藥”品牌效應,讓中醫藥這一的瑰寶在隴原大地綻放更加絢麗的光芒,為健康中國建設和中醫藥傳承創新貢獻更多“甘肅智慧”與“甘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