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何香利 文/圖
技能,從這里啟航。
匠心,在指尖綻放。
在第三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的舞臺上,甘肅代表團以扎實的技能功底、出色的現場發揮和銳意創新的精神風貌,在全國競技舞臺上奏響了“隴原工匠”的時代強音。從農機智能化到餐廳服務,再到制造團隊挑戰賽……甘肅選手在多領域賽出了水平、賽出了風格,更探索出技能人才賦能鄉村振興、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田野上的“數字”對決
“這是我第一次以選手身份站上國賽舞臺,既緊張,更珍惜這次難得的學習交流機會。”甘肅代表團農機智能化賽項選手張君智難掩內心的激動。他所參與的比賽項目涵蓋電控發動機故障診斷與維修、電動拖拉機維護與裝調、聯合收割機作業參數維護、電氣系統搭建與故障排除、電動拖拉機生產作業運行維護五大模塊,是傳統農機維修向智能化轉型的典型代表。
“賽項標準基于國家職業標準三級以上,并融入了無人駕駛拖拉機和智能收割機等前沿技術。”張君智表示,這場比賽不僅是對技能的檢驗,更是對農業現代化發展方向的一次深刻洞察。
作為鄉村振興七大賽項之一,農機智能化折射出農業領域正從“機械替代”走向“智慧賦能”的重大轉型。
雖是首次參賽,張君智仍深感收獲頗豐:“與全國頂尖選手同臺競技,與行業專家、企業技術骨干面對面交流,讓我既看到了差距,也更明確了未來努力的方向。我們要將大賽中獲得的新理念、新技術帶回家鄉,為隴原農業現代化發展貢獻智慧力量。”
毫米之微彰顯職業精神
很多人看來,餐廳服務只是一項普通工作,何以能成為國家級競賽項目?
44歲的甘肅代表團餐廳服務賽項目選手何玉靜,用她的表現作出了回答。
身為一名有17年教齡的酒店管理專業教師,何玉靜首次從“指導者”轉型為“競技者”,在她看來,這是一次職業生涯的挑戰,更是一場對專業能力的深度錘煉。
“連呼吸都要調整節奏。”對于這次參加國賽,何玉靜這樣形容比賽的緊張程度。
賽場上,主題宴會擺臺中,器皿擺放誤差需控制在毫米級;分餐服務要應對模擬客人的多變需求;主題設計則需兼顧創意與實用性,從菜單設計到氛圍營造,每個細節都需反復推敲……
這一切,都遠不同于課堂上的模擬教學。
操作的精準性與突發情況的應對能力,都是對選手的考驗。何玉靜坦言,競賽中“時間和細節帶來雙重壓力”,但也正是這種壓力,讓她更深刻理解到行業真實需求與教學實踐的銜接點。
國賽的意義不僅在于競技,更在于推動產教融合。“今后,將把大賽中所學的服務標準與創新思維融入課堂教學,進一步推動產教融合,培養更多符合現實需要的應用型人才。”何玉靜說。
把“匠心”融入代碼與齒輪
在制造團隊挑戰賽項目現場,電路設計、電子裝配與編程、機械加工、裝配調試等環節緊張有序地進行著,選手們動作嫻熟、配合默契。
來自甘肅的選手李懷,雖然個人第七次參加全國大賽,但今年卻是第一次以三人團隊形式出戰。即便競賽經驗豐富,他和隊友們的配合要絲滑銜接,一刻不敢放松。
“這次比賽對我們來說是一次全新的挑戰。”李懷介紹,在為期三天的比賽中,他們需要完成從產品設計、加工制造到測試驗證的全流程任務,綜合考查機械、電子、編程等多領域能力。“項目既要求選手有扎實的專業技術功底,做到操作零誤差,也要具備出色的團隊協作能力。”
李懷舉例說,在制造機電產品時,既要運用機械加工技能制造出符合精度要求的機械部件,又要通過電子電路知識完成電路設計與裝配,實現產品的自動化控制,最后還需進行裝配調試,確保產品整體性能達標。
在這種高強度的競賽中,創新成為突破難關的關鍵。“不能墨守成規,必須敢于嘗試新方法、新思路。”李懷深有感觸地說。這種突破常規的競賽體驗,不僅提升了團隊的協作與應變能力,也為他們今后投身制造業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不僅是一場技藝的較量,更是一次人才的淬煉、方向的引領。近年來,隨著更多技能人才脫穎而出、更多創新成果落地生根,職業技能競賽正成為助推中國制造、中國服務走向世界的重要引擎。
“我們甘肅代表團的選手們在比賽中錘煉了技能、拓寬了視野、堅定了方向。”甘肅代表團國賽裁判員表示,“今日這些年輕人在賽場上閃耀的‘技能之光’,必將照亮更多勞動者走向技能報國、人生出彩的夢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