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王甜 通訊員 史珊
秋高氣爽,萬物豐稔。步入環縣的鄉野,大地悄然褪去夏日的深綠,披上一襲燦爛的金黃,處處彌漫著收獲的歡欣:環城鎮耿家溝村的試驗田里,成片的大燕麥草迎風搖曳;木缽鎮關營村的智能大棚內,果蔬滴翠、鮮潤誘人;車道鎮的食用菌基地中,菌棒上簇滿肥厚菌菇,預示著又一個豐年……
從讓“冬閑田”變身“增收田”,到智慧農業深深扎根,環縣以科技為筆、創新為墨,不斷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培育特色產業,在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科技“金鑰匙” 打開沃野增收新空間
“以前秋收后土地就閑下來了,現在種上大燕麥草,年底又是一筆收入!”看著長勢喜人的燕麥草,環城鎮耿家溝村的農戶喜上眉梢。
今年,環縣在該村推行“科技試驗復種示范引領”為核心的種植項目,通過精準調控播種密度與土壤肥力,利用大燕麥草生長周期短的特點,巧妙銜接小麥、玉米的收獲與播種間隙,讓原本閑置的秋冬季土地“活”了起來。
目前,試驗田的大燕麥草已進入關鍵生長期,不僅為周邊農戶提供了可復制的種植樣板,還為當地養殖業提供了優質飼草,成功拓寬了增收渠道。
如今,新質生產力正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環縣正以科技為引擎,將設施農業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構建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新型農業生產體系,不僅推動瓜菜產量穩步提升、品質持續優化,也帶動農戶增收,顯著提升農業質效,釋放出巨大發展潛能。
大棚四季常綠,蔬菜瓜果源源不斷,換季也能吃到四季的果蔬……
在環縣木缽鎮關營村現代農業示范園,一座座智能生態蔬菜大棚如同“智慧陽光房”,悄然改變著傳統種植模式。這些大棚內部配備有“大棚小雨”智能控制系統,農戶通過手機就能遠程實時監測并調控溫度、濕度、光照等關鍵指標,有效減少熱量流失,實現卷簾、溫濕度、氮磷鉀等要素的精準控制,為作物持續提供理想生長環境。
今年,環縣依托智能大棚技術,實現了瓜菜四季常綠、錯峰上市。全縣種植瓜菜10.2萬畝,產量達7.7萬噸,沿211國道形成的設施瓜菜產業帶,正成為豐富百姓“菜籃子”、鼓起農戶“錢袋子”的新“綠洲”。
糧食“壓艙石” 筑牢安全保障硬根基
糧食生產是環縣農業發展的根基。為確?!懊状印睗M滿當當,環縣通過實施河連灣灌區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和甜水堡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項目,耕種條件不斷優化。全年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120萬畝,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達240.21萬畝,為糧食穩產增產打下堅實基礎。
在甜水鎮趙掌村的田野上,3100畝蕎麥正值盛花期,紅白相間的小花綴滿枝頭,山風拂過,花浪輕涌,蜜蜂嗡嗡作響,吸引了不少外地養蜂人前來。蕎麥作為環縣的傳統作物,不僅適應當地環境,更具備良好的經濟與食用價值,催生培育出榮康糧油等一批加工企業,專注蕎麥面、蕎麥榛子等產品開發。
“作為產糧大縣,環縣持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同時也推動大豆玉米單產提升、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示范推廣,實施‘一噴多促’等關鍵措施提高糧食產量,強化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全面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杯h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志萍表示。
眼下,秋糧豐收在望,田野間洋溢著篤定與期盼。在“大秋損失小秋補”這一思路的引領下,環縣及時調整種植結構,積極擴大耐旱性強、生育期短的糧食作物復種規模。今年以來,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達30萬畝,小雜糧擴展至34萬畝,不僅有效穩住了糧食總產,更切實保障了農民收益。
在提升耕地質量與效能方面,環縣堅持以“良田、良法、良技、良機”深度融合為路徑,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糧食生產轉型升級一體化推進。通過建立“謀、建、管、用”全周期閉環管理機制,并常態化開展“回頭看”工作,切實破解了高標準農田“建而不實、建而不種、建而不管”等突出問題。目前,2025年2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已啟動實施,初步設計全面完成,項目正按計劃穩步推進,為堅決守牢糧食安全底線提供了堅實保障。
特色“新引擎” 驅動產業融合致富路
在車道鎮三元雙向食用菌種植基地,45座四季養菌出菇大棚整齊排列,一派繁忙生產景象。該基地已累計投入723萬元,今年投放菌棒42萬棒,預計鮮菇總產量達70萬斤,全年總產值有望突破400萬元。
這不僅意味著產值的提升,更是環縣食用菌產業走向規?;?、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嘏涮捉ㄔO食用菌保鮮庫及烘干車間,并集成種植、烘干、分包與銷售功能,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提升了整體效率,打造了三元雙向綠色循環農業示范基地。該產業每年可為當地提供5000多人次的勞務機會,實現勞務收入超100萬元,為當地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這只是環縣特色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環縣立足資源稟賦,以“種—養—菌”三元雙向循環模式為抓手,打造“一主多副、多元增收”的現代農業體系,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更令人稱道的是,基地創新推行“種-養-菌-肥”循環模式,大量收購周邊農戶的玉米秸稈、牛羊糞等農業廢棄物作為原料,出菇后的菌棒又可還田作肥。這一模式既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又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真正讓農業“綠”了起來。
與此同時,在虎洞鎮、洪德鎮、小南溝鄉等地,連片的中藥材長勢正旺?!爸兴幉囊殉蔀槿罕娫鍪盏摹痧G餑’,我們圍繞中藥材特色產業發展,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傳統農作物向高效經濟作物轉型。全鄉已建成3萬畝規范化柴胡套種示范基地?!毙∧蠝相l副鄉長常世仁介紹。
縱觀全縣,特色農業發展格局已然形成:以環城鎮、虎洞鎮、小南溝鄉等地為重點,建成萬畝中藥材示范片區;依托智慧方艙食用菌工廠,建成食用菌生產大棚146座,帶動五里橋村、關營村等六個生產基地聯動發展,形成“一核引領、六地聯動”的食用菌產業集群。這些產業正成為環縣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環縣聚焦‘果蔬藥、糧薯菌’等特色產業,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原則,以獎代補、訂單收購等方式,精準扶持特色產業發展,讓環縣農業真正呈現‘百花齊放’的生動景象?!睆堉酒颊f。(以上圖片均由環縣融媒體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