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何成軍
如果把鄉村振興比作一首交響曲,那么陽光、空氣與秸稈就是甘肅田野里最靈動的三個音符。它們曾被視作理所當然的存在,如今卻在政策、技術與市場的共同指揮下,奏出“零碳、循環、富民”的和諧旋律。
從河西走廊到董志塬,從隴中腹地到秦巴山麓,無論是河谷、塬面還是戈壁,我們看到,同一束陽光點亮了屋頂光伏,同一片秸稈變身牛羊飼料,同一堆糞污化作清潔能源。
當屋頂不冒煙、田野無狼火、糞污變油田,和美鄉村和地球的呼吸一起變得清新。
零碳鄉村的“一本賬”
“炕頭不冒煙,屋頂能賺錢。”
初秋的皋蘭縣什川鎮下泥灣村,82戶灰白小院屋頂,一排排深藍色光伏板泛著粼粼波光。光伏光熱一體化儲電直驅熱泵悄悄運轉——冬日供暖、四季熱水、日常用電,全靠陽光“買單”。村黨支部書記算了一筆“碳賬”:以15年使用周期計,這個小村莊將省下5513噸標準煤、減排1.4萬噸二氧化碳,“相當于種下70萬棵樹”。
下泥灣村的蝶變不是孤本。甘肅把“零碳”視作鄉村振興的“芯片”,在113個清潔能源示范村、73個綠色低碳村莊同步植入“太陽能+生物質”“光熱+熱泵”“光伏+農光互補”等多能互補系統。每個取暖季,2.1萬戶農民戶均少掏2000元,卻為地球多貢獻3.8噸二氧化碳減排量。
其中,金塔縣大莊子鎮頭墩村和通渭縣李家店鄉李店村入選全國首批低碳鄉村培育試點,探索出“太陽能光熱+輔助熱源”分戶取暖的多能互補模式。
在頭墩村六組,137戶農房屋頂架設太陽能集熱器,配套生物質炊事取暖爐,村委會860平方米公共區域完成清潔取暖改造,189盞太陽能路燈照亮村口巷道。一個取暖季下來,戶均節約支出3400元,減排二氧化碳5.7噸。
更巧妙的是,村里將低碳理念融入產業發展,構建“飼草種植—肉牛肉羊養殖—堆肥還田”循環鏈,80立方米污水處理站處理后的尾水用于綠化灌溉,實現“零碳”與“增收”雙贏。
通渭縣李家店鄉李店村則把零碳與富民捆在一起。81畝農光互補電站,板上發電、板下種金銀花,年收益66萬元用于公益性崗位;36戶搬遷群眾用上“太陽能熱水取暖+生物質爐具”,外墻保溫同步升級,戶均能源支出下降四成。村民王建國感慨:“過去燒煤一身灰,如今取暖不花錢,做飯告別煙熏火燎,日子亮堂得很。”
這一切,既有政策的支撐,也有技術的加持,更有市場的激勵——
政策是“根”。省委、省政府把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列為“鄉村建設七大工程”之一,《甘肅省農村能源條例》以法律名義給陽光、空氣和秸稈“確權”;省級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催化技術、資本、人才向田野聚集。
技術是“翼”。蘭州理工大學團隊把光伏板、熱泵、儲電、智能控制做成“樂高式”模塊,缺什么補什么,農戶像搭積木一樣升級自家能源系統。
市場是“魂”。榆中縣車道嶺村每戶3千瓦屋頂光伏年發電收益2000元,恰好買回生物質顆粒燃料,實現“零費用取暖”。當碳減排變成真金白銀,農民第一次發現:環保不是負擔,而是產業。
“秸”盡所能的“新寶藏”
秋收后的張掖山丹縣,金黃的玉米稈不再被付之一炬,而是被卷進打捆機,變身為“牛羊面包”。揉搓、絲化、顆粒、發酵……粗蛋白含量從2%飆升至13%,每噸售價翻三番,仍被外地客商搶購。
甘肅年產秸稈1400萬噸,曾是“燒不得、扔不掉”的燙手山芋,如今成了“飼草、燃料、肥料”三棲明星。省里連續7年投入專項資金,建設50個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收儲運中心、成型燃料加工廠、飼料化生產線星羅棋布,2024年全省綜合利用率達到91.5%。
甘肅的農田里,每一根秸稈都在訴說“秸”盡所能、“變廢為寶”的故事。
在武威涼州區,7家萬噸級生物質燃料企業年加工成型燃料10萬噸,輻射36個煤改生物質社區,310萬平方米建筑告別煤煙。“以前室溫12℃,現在20℃,一個冬天還能省800元。”南安社區居民朱桂蘭說。
慶陽市的秸稈“變形記”更具想象力。秸稈先變食用菌基質,菌渣再成牛羊飼料,最后化作有機肥回到田間——“作物種植+食用菌栽培+牛羊養殖”三元雙向循環,秸稈、果木棄枝化身食用菌基質,菌糠菌渣又成為牛羊飼料和農田肥料。2024年,全市以秸稈為原料的食用菌棒生產能力達2億棒,產量4.06萬噸,產品遠銷韓國、日本,產值突破10億元,帶動5000余戶農戶戶均增收3000元,秸稈身價倍增。
永昌縣則把秸稈做成大產業:45家飼草種植主體、16家加工企業、5家飼料企業沿鏈聚合,飼草料年產能114萬噸、產值18.8億元,成為草食畜牧業的“綠色糧倉”。
一根秸稈,串起了河西走廊、隴中黃土高原和甘南高寒牧區,以訂單收購、統配統收、托管托養等方式,把農戶嵌入秸稈產業鏈,夯實產業基礎架構。
曾經“狼煙四起”的田野,如今只剩機器的轟鳴與牛羊的反芻聲。
生物燃料的“魔法棒”
高臺縣方正節能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的廠區聞不到糞污臭味,只有淡淡的天然氣味。
牛羊糞污、秸稈、尾菜等有機廢棄物經過“干式+濕式”厭氧發酵,每天吐出2萬立方米甲烷含量97%以上的生物天然氣,年減排二氧化碳6萬噸。
沼液、沼渣通過膜分離、微生物復配,再變葡萄、玉米專用液體肥和茄果類育苗基質,年替代化肥4800噸,改良鹽堿地2000畝。2022年,項目通過國際自愿碳減排(VCS)交易,1.17萬噸減排量賣出36.92萬元,“環保”第一次有了國際身價。
“三級收儲+價值反哺”模式破解原料難題:農戶交1噸秸稈可換5袋有機肥加150元運費補貼;合作社交1方糞污可換10元肥錢加15元補貼。12個村級收儲站點織密“村收集、鎮中轉、企處理”網絡,農民參與率100%,糞污不再是負擔,而是“地下油田”。
蘭州新融環境能源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在武威涼州區建設的5個規模化沼氣站,總發酵容積達2.2萬立方米,年處理有機廢棄物34.5萬噸,產沼氣1205萬立方米,可發電2410萬千瓦時或提純生物天然氣803萬立方米。“沼氣發電并網每度收益0.31元,沼肥按80元/噸銷售,年營收峰值1.06億元。”運營企業負責人說。
放眼全省,476處沼氣工程、2處生物天然氣工程星羅棋布,年處理有機廢棄物216萬噸,生產沼氣4660萬立方米,相當于替代3.3萬噸標準煤。
生物天然氣工程還成為破解農村環境難題的“利器”。蘭州新融環境能源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投資8.2億元的黃河流域城市群有機廢棄物協同處理項目,一攬子解決11個縣區160萬噸城鄉固廢,年營收峰值3.39億元。寧縣蘋果園施用沼肥后,化肥減量20%,蘋果糖度提升、果面光亮,畝均增產15%;養殖場糞污集中處理,夏天再無蚊蠅亂飛,村民點贊:“臭水溝變成了后花園。”
如今,甘肅正通過“沼氣+種植”“沼氣+養殖”模式,構建“廢棄物—能源—肥料”的閉環產業鏈,累計打造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面積達到12萬畝,為農業綠色循環發展注入新動能。
零碳鄉村讓農民用上“不花錢的暖氣”,秸稈綜合利用讓田野告別“狼煙四起”,沼氣生物天然氣讓糞污成為“地下油田”。
當綠色成為農業的底色,生態成為農業的底盤,鄉村振興就不再只是“富口袋”,而是“富腦袋、富生態、富未來”。
陽光還在,空氣依舊,秸稈仍年年生長,但甘肅已經學會用更高級的樂譜,讓它們在黃土高原上持續奏響——
屋頂的光伏板還在追加,秸稈的旅程還在延伸,糞污的逆襲仍在升級。
這首綠能協奏曲,未完待續!
(以上照片均為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