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張小芳 盧璐 黃尖參
近日,民勤蘇武現代農業產業園內,萬畝菜畦青翠綿延,400多名工人穿梭其間,采收第二茬青仔蔬菜。一輛輛滿載著新鮮蔬菜的冷鏈運輸車整裝待發,38小時后,60噸新鮮蔬菜直達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讓廣州、深圳等地市民吃上最新鮮、最健康的蔬菜。
“我們第二茬蔬菜采收已經接近尾聲,每天采收量約60噸,本茬種植面積4000畝,訂單銷售價每斤5元,預計總采收量在4000噸左右,產值可達2000萬元。”該產業園負責人許爾財介紹,目前,第三茬也已開始陸續種植,正在進行起壟、間苗等工作,種植面積5500畝。
民勤地處全國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第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的夾縫之中,昔日這里風沙肆虐,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著農田村莊。要守住農田和家園,先得鎖住流沙。以前,當地農民一邊種莊稼,一邊利用農閑時間壓沙造林。
“我家就在沙漠邊緣,一年就刮一場風,從春刮到冬,一茬莊稼得種三四遍,種上莊稼長得也不好,收入低、產量低。”許爾財介紹。
隨著生態逐步改善,民勤縣搭建日光溫室,大力發展果蔬產業,而許爾財也開始嘗試小規模蔬菜種植。特殊的地理條件,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等優勢,這里種出來的蔬菜顏色翠綠鮮亮、營養豐富健康,味道清香爽口,深受市場歡迎。
2017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許爾財擴大規模,先后流轉羊路村、龍一村土地1萬畝,按照“企業+合作社+村集體+農戶”模式,聯合羊路村集體和農戶以資源、資金、勞務等入股,打造蘇武現代農業產業園。2019年11月產業園被列為(第三批)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也是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的核心區之一。
“我們剛開始種植500畝蔬菜,每畝產量只能達到800斤左右,現在基地全部配套噴灌和滴灌設施,種植學斗、青仔、黑夜白等10多個品種,每畝產量2000斤左右。”許爾財介紹。
目前,園區種植露地蔬菜1萬畝,每年可種植3-4茬;建成三代全鋼屋架日光溫室120座,恒溫庫2萬噸,日產8000個蔬菜包裝箱生產車間1座,交易大棚2座。交易大棚1萬平方米,年產值從2017年2000萬元增長到2024年1.3億元,效益增長了6倍。
“蘇武現代農業產業園蔬菜加工、分揀、包裝都有嚴格的標準,每份蔬菜都擁有專屬‘身份證’,其生長、采摘、加工等各個環節信息均可全程追溯,全面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民勤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趙燕玲介紹。
生態好轉非一日之功,背后是全國力量向綠而行的持續澆灌。今年3月份以來,“請到民勤種棵樹”志愿活動,更是匯聚全國4.1萬余名志愿者,不遠千里逐綠而行,累計義務植樹152萬棵,治理沙化面積達4500多畝。
今年,民勤縣依托“三北”六期等重點工程,推進實施青土湖生態屏障守衛、環綠洲鎖邊林帶建設、綠洲內部提質增效、甘蒙邊界重點風沙口聯防聯治及生態用水保障“五大工程”,新增人工造林13.13萬畝、封沙育林草4.31萬畝,長達380公里的環綠洲鎖邊林草帶實現歷史性閉環圍合。
“截至目前,民勤縣累計完成工程治沙130萬畝,封沙育林草325萬畝,人工造林保存面積達261萬畝。”民勤縣林草局副局長姜莉玲介紹。
這些不斷延伸的綠色屏障,正是民勤縣發展現代農業、保障粵港澳大灣區優質蔬菜供應的堅實生態基礎。民勤因沙聞名,因沙而興。通過七十多年的接續奮斗,民勤縣被譽為“中國肉羊之鄉”“中國蜜瓜之鄉”“中國茴香之鄉”“中國人參果之鄉”“中國沙蔥之鄉”。
“我們要重點發展現代寒旱特色農業,培育壯大‘4+1’特色主導產業;同時,通過推廣配套節灌設施、修建蓄水池等本土化節水措施,探索極干旱荒漠區生態建設高效灌溉新路徑,推動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良性循環、互促共進,打造兩化融合綠富同興典范,持續推動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談到未來,民勤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