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種琳瑯滿目的編織品
周東芳教學員編織手工藝品
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楊萬明 文/圖
在成縣小川鎮小川村,西狹巧手坊內始終縈繞著毛線與鐵絲纏繞的輕響。近日,負責人周東芳正麻利地清點著即將發往山東青島的30件百合花盆栽和發往浙江義烏的500件向日葵花盆栽,同時不忘叮囑姐妹們加緊趕制余下的千件訂單。她們動作嫻熟,分工協作,將五彩的毛線、堅韌的鐵絲,化為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精美手工藝品。
這份指尖上的事業,深深植根于周東芳的童年。作為一名80后,她成長于一個裁縫家庭。母親在布料間穿梭的靈巧雙手,是她童年最溫暖的記憶,也悄然點燃了她對手工的熱愛。當同齡人還沉浸在玩具的樂趣中時,小學時期的周東芳已能獨立織出手套和帽子,靈活的針法在她手中如同靈動的音符。伴著這份熱愛與天賦,周東芳的針織技藝日益精湛。農閑時節,村里的姐妹們常聚到她家中,向她學習織毛衣、做拖鞋,她總是毫無保留,手把手傳授。在她的帶動下,編織這門溫暖的手藝在小川村悄然生根,成為許多家庭貼補家用、增添收入的重要途徑。
三年前,周東芳被推選為小川村婦聯主席,身份的轉變帶來了沉甸甸的責任感。一次赴省城參加甘肅省婦女聯合會組織的“巧手培訓”,成為她事業的關鍵轉折點。在蘭州,她接觸到了前沿的編織理念和技巧,開闊了眼界,也結識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培訓歸來,她不僅帶回了知識和經驗,更帶回了實實在在的訂單——組織村里的婦女們編織拉菲草帽,賺取手工費。這次小小的成功,為姐妹們推開了一扇新的就業之窗。
然而,零散的加工訂單終究難以支撐長遠發展。面對日益增長的需求,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周東芳作出了重要決定:創辦屬于自己的手工編織作坊——“西狹巧手坊”。這為村里的留守婦女們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工作平臺。自此,巧手坊的訂單如雪片般紛至沓來,合作商家對她們的精湛技藝和精美產品贊不絕口,一次下單動輒數百上千件,常常供不應求,讓周東芳有了“幸福的煩惱”。
巧手坊的成功,源于其獨特的靈活性和包容性。編織工作簡單易學、上手快,不受嚴格的時間和地點限制。這一優勢迅速吸引了周邊村鎮的留守婦女、需要兼顧家庭的陪讀家長,甚至部分殘疾人加入其中。
“手工編織我之前就會一些,東芳給我們培訓一下,讓我們把編織材料拿回家做,有時間也可以到手工作坊來,做完交貨就行了,顧家看娃都不耽誤,手快的話,一個月能掙1500多元呢!”正在組裝花枝的村民潘麗麗道出了許多姐妹的心聲。
“巧手坊”穩步發展的同時,周東芳敏銳地抓住了電商機遇。她積極學習電商知識,帶領西狹巧手坊的產品搭乘互聯網快車,駛向更廣闊的天地。在小紅書平臺,她發布近千條編織視頻教程,分享技藝與創意,吸引了大量關注,并借此發展了400多名線上供貨人員。同時,巧手坊的產品在抖音、快手、拼多多等多個主流電商平臺同步銷售,構建了線上線下融合的銷售網絡。
如今,展示架上數千種琳瑯滿目的編織品——從大小花束、可愛玩偶到精致的毛線盆栽,不僅暢銷國內,更遠銷海外,年產值達到200萬元,并與浙江義烏的外資企業建立了長期供貨關系。
周東芳的身份標簽日漸增多——編織愛好者、村婦聯主席、“隴原巧手”培訓師、村委會副主任……擔子雖重,她的初心卻始終如一:“讓留守婦女有事可做。”如今,她正步履匆匆地為擴建新廠房而奔走:“現在廠房主體已經完工了,接下來就是趕工期設計裝修,爭取在國慶節前后正式運營。今年的目標就是擴建平臺,為更多婦女群眾提供就業機會,帶動更多有理想、有技藝的巧手實現在家就業,真正把‘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p>
一支鉤針,一團毛線,周東芳以堅韌與智慧,不僅編織著自己的夢想,更串聯起眾多鄉村姐妹的希望。在隴南成縣的青山綠水間,她正用最樸素的材料,勾勒著鄉村振興路上溫暖而絢麗的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