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航萬頭肉牛養殖基地
山丹馬場播種燕麥草
山丹縣標準化羊場育肥舍工作人員正在給育肥羊添料
祁連山下山丹馬場綠草成蔭駿馬成群
錢大偉 周麗萍
初秋的祁連山下,陽光透過云層在草原上鋪開金色的光斑,成群牛羊在藍天白云間悠閑踱步,牧草隨風搖曳,仿佛在訴說著這片土地的新故事。放眼望去,標準化圈舍整齊排列,現代化機械在草原上疾馳穿梭,電商直播間的屏幕里“山丹羊肉”熱銷不斷,山丹,這座河西走廊上的半農半牧小城,正在用綠色轉型書寫一段草原傳奇。
政策賦能
2024年,山丹縣成功入選全國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項目縣,這一契機為當地畜牧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項目總投資3.33億元,通過中央投資、地方配套與企業自籌協同發力,開啟了一場以“草原增綠、養殖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的深刻變革。項目聚焦高產穩產優質飼草基地、現代化草原生態規模養殖場、優良種畜和飼草種子擴繁、防災減災飼草貯運體系等四大板塊,為產業轉型勾勒出清晰的藍圖。
山丹縣畜牧技術推廣站站長吳春賢介紹,技術團隊深入全縣8個鄉鎮,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和養殖基礎,定制“一場一策”精準方案。優選40余家企業、農戶參與項目建設,僅2024年就完成投資1.01億元,超額完成20%。一系列政策組合拳的實施,如種畜引進“買三補一”補貼、基礎設施改造補助等,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全縣草食畜飼養量突破230萬只,牧草種植面積穩定在36萬畝以上,現代化養殖的雛形初現。
陳戶鎮養殖戶周永慶對此感觸頗深:“過去養羊全靠老天爺賞飯吃,草料供給不穩定,疫病防控也沒什么好辦法。現在有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技術指導,不僅引進了優質種羊,還用上了智能飼喂系統,養殖效益大幅提升。”馬場養殖戶王德富也表示:“標準化改造后的養殖場,環境好了,羊的發病率低了,收入自然就增加了。”
模式創新
重構產業生態鏈
在山丹縣現代種養循環產業園,一幅綠色發展的畫卷徐徐展開。種植區的飼草和農作物秸稈喂養牲畜,產生的糞污經過處理后轉化為有機肥還田到有機種植區,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
山丹縣錫航綠洲肉牛養殖有限公司投資1.5億元建設現代化肉牛養殖場,農神生物山丹縣有限公司配套建設糞污處理中心,實現了“養殖-糞污處理-種植”生態閉環。錫航副總經理余海生介紹:“我們養殖場一期建成標準化牛棚10棟,存欄量1000頭,全部從東北引進的西門塔爾牛。自動化飼喂系統和環境監控設備的應用,大大提高了養殖效率和肉牛品質。預計2025年年底存欄量達到5000頭。”
全產業鏈融合發展模式打破了傳統產業之間的隔閡,36萬畝飼草與230萬頭(只)草食畜形成了緊密的共生系統,實現了飼草供應與養殖需求的精準對接。“牧光互補”模式則在光伏板下開辟出養殖空間,利用太陽能降低養殖成本,每只羊每年可節省成本超30元。科技小院的建立,讓高校科研力量與當地養殖實踐緊密結合,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技術支持;羊主莊園、名馬莊園等主題莊園的興起,將畜牧業與研學、旅游深度融合,拓展了產業發展的邊界。
此外,“畜間布病1234防控模式”的推廣,更是為畜牧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通過一系列科學防控措施,將疫病損失率控制在0.3%以下,有效保障了養殖戶的利益。
科技助力
提升產業競爭力
走進山丹縣的各大養殖場,現代化的氣息撲面而來。智能飼喂系統根據牲畜的生長階段和營養需求,精準投喂飼料;自動清糞系統保持圈舍清潔衛生,減少疫病傳播風險;環境監控設備實時監測溫度、濕度、空氣質量等指標,為牲畜創造了適宜的生長環境。
在良種繁育方面,山丹縣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全縣燕麥草良種繁育基地已達1.75萬畝,良種化率超85%。天澤農牧、普瑞拓等龍頭企業與中國草學會、蘭大、西南民族大學等科研機構合作,培育燕麥新品種4個,引進國外優質品種21個。山丹縣優質飼草年產量達30萬噸,草產品遠銷內蒙古、寧夏、西藏等地。積極推廣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繁殖技術,肉牛肉羊良種化率達到80%。
山丹還把科技作為發展的“發動機”,與中國農大、蘭大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1個、市級專家站4個。配套核酸POCT檢測儀、智能布病檢測系統等先進設備,實現動物疫病一體化防控,引進畜牧業大數據平臺實時更新牧群動態,升級飼草種子實驗室檢測先進設備,智慧畜牧業成為現實。
甘肅普瑞拓生態農牧公司負責人何如幟介紹:“我們通過建立協同創新基地院士工作站,升級實驗室儀器設備,大幅提升草種研發創新與專業質檢能力,目前已育成1個高產新品種,種子產能達3000噸,畝均收益超200元,不僅滿足了我縣優質原種需求,還遠銷四川、西藏、內蒙古等地。”
生態優先
實現可持續發展
曾經,過度放牧導致山丹草原部分區域出現退化現象。如今,隨著畜牧業轉型升級的推進,草原生態得到了有效修復。登上焉支山遠眺,曾經裸露的草場已被20厘米高的綠茵覆蓋。2024年數據顯示,全縣草原植被蓋度達41.09%,鼠蟲害防控面積24.6萬畝,實現草原生態良性循環,消失多年的藏原羚、黃羊等野生動物重現蹤跡。
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山丹縣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原則。通過推廣牧繁農育農牧互補的養殖模式,減少養殖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同時,堅持草畜平衡,提高草原的生態承載能力。積極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全縣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85%,實現了生態與產業的良性互動。
全鏈融合
拓寬產業發展路
從飼草種植到肉制品精深加工,從冷鏈倉儲到電商銷售,山丹縣構建了完整的畜牧業全產業鏈。“山丹羊肉”榮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進入2025年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特色產品溢價提升20%。馬場牦牛肉干肉醬、駝奶粉等特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走向全國市場,拓寬了銷售渠道,增加了產品附加值。
牧源合作社負責人張建軍展示著直播間的訂單數據,興奮地說:“以前賣羊都是等販子上門收,價格低還不穩定。現在通過電商直播,每只羊能多賣200元,而且不愁銷路。”
山丹草原畜牧業的轉型升級,是一場傳統與現代的交融,是生態與經濟的共舞。在政策引領、科技支撐、模式創新的驅動下,山丹縣正朝著打造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山丹樣板”的目標大步邁進,為鄉村振興和農牧民增收致富書寫著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