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寇正欣 李蓉
秋風送爽,稻谷飄香。在康縣大南峪鎮的田野間,一片片金黃的稻田隨風輕漾,已有農戶趁著晴好天氣,開始了今年的首批水稻收割。“今年鎮上推廣優質品種還免費發放,每畝地爭取了200元的產業獎補,農技中心提供種植服務,水稻長勢好,一畝地收入在2400元左右,我們明年種植更有勁頭了。”正忙碌的花廟村種植戶左明貴一邊收割一邊說,“我家種得早,就先收一塊,收完水稻就準備整地播油菜,一刻不耽誤。”
這一派豐收景象,離不開農業科技的強力支撐。康縣農技中心高級農藝師李廣統介紹:“今年,省農技總站聯合康縣農技推廣中心和大南峪鎮人民政府,依托當地3家合作社,在大南峪鎮開展了小麥、水稻、油菜和蔬菜的新品種引進篩選及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集成創新研究,建立了試驗示范基地,目的是解決我縣糧油菜單產水平低、品種更新慢、機械化水平低等問題,有效指導大田生產,提升我縣糧油菜生產水平,達到優質、高產、高效的目的,帶動群眾增收。”
作為大南峪鎮“稻油輪作”模式的重要一環,水稻收割與油菜播種實現了“無縫銜接”。通過推廣統一供種、機械化作業和水肥精準管理,確保稻油兩熟高產高效。目前全鎮1200余畝水稻正陸續成熟,大面積收割即將展開,預計產量96萬余斤,產值288萬余元,受益群眾達到290戶,水稻收割之后油菜種植會緊接跟上。
值得一提的是,大南峪鎮水稻種植經過多年發展,已形成從生產到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模式。鎮內現有大米加工車間兩座,涵蓋生產、加工、銷售等多個環節,不僅加工優質大米,還陸續推出金稻穗大米、金稻穗菜籽油等系列產品,顯著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價值。產品不僅暢銷全縣,還銷往陜西等省外各地。
以水稻產業為引領,大南峪鎮持續鞏固多元特色產業格局。鎮黨委、政府堅持以“黨建+產業融合”為抓手,重點打造以稻油輪作、魔芋、絞股藍、蔬菜和蠶桑為核心的“五個一千”特色產業,形成多業并舉、協同發展的良好態勢。
蠶桑產業加快“智能化轉型”。通過引進自動化喂桑機、環境控制系統等智能設備,有效減少人工投入,降低生產成本。目前全鎮年養蠶300余張,千畝桑園實現精細管護。
魔芋產業“帶動力”持續增強。康縣康芋源種植農業專業合作社今年育種150畝,帶動周邊120多戶農戶共同發展。“忙的時候每天得請二十多人,鄉親們在家門口就有活干、有錢掙。”合作社負責人張永芳介紹。全鎮魔芋種植面積已突破1000畝,帶動周邊800余戶農戶增收致富,戶均增收4500元以上,成為促農增收的重要支撐。
天麻產業立足“房前屋后”盤活土地資源。大南峪鎮積極引導群眾利用院落邊角、宅基地周邊開展天麻種植,不僅節約土地、便于管護,也顯著降低了生產成本。這種靈活的“庭院天麻”模式,正成為群眾增收的新亮點,目前全鎮種植已超500畝。
絞股藍產業蓬勃發展,通過“公司+村集體+農戶”的模式,全鎮絞股藍種植規模達1000余畝,落地運轉的絞股藍茶加工項目,進一步延長了產業鏈,提升了產品附加值,為當地群眾開辟了增收渠道。
此外,蔬菜、黃豆等產業也穩步發展,分別形成1000畝和2230畝的種植規模,“多點支撐、長短結合”的產業體系日益完善。
康縣大南峪鎮鎮長陳懷虎表示,下一步,大南峪鎮將繼續圍繞現有傳統產業和特色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傳統產業抓提升,特色產業抓效益,探索走出產村融合、農旅融合、多元發展村美民富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