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賈藝超 金照宜 文/圖
秋日陽光正好,走進華亭市東華鎮裕光村,整潔村道映著暖陽,院落里村民晾曬著秋收雜糧,“紅馬甲”志愿者忙著清掃落葉。產業活力四射,村容整潔亮麗,鄉風溫暖人心,一幅生動的“和美鄉村”畫卷,沿著山間緩緩鋪展。
志愿者正在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過去村里道路盡是泥土,一下雨滿腳泥濘;垃圾隨意丟棄,夏天蒼蠅亂飛。如今,水泥路通到家門口,家家戶戶門口種花,來旅游的人都說咱村里干凈!”站在自家“美麗庭院”的花墻邊,村民莫建宏笑著細數變化。
這是裕光村深入推進人居環境整治的生動寫照。該村采用“網格化管理+群眾參與”模式,將全村劃分8個環境責任區,落實“門前三包”制度,常態化開展“美麗庭院”評選,昔日的“臟亂差”變成了如今的“綠凈美”,“示范村”的牌子越擦越亮。
“環境好了,心情順了,來村里的游客也多了。”村黨支部書記吳小平說,村民們從環境改善中嘗到甜頭,參與整治的積極性更高了,現在不用催,大家都會主動清掃門前屋后,愛護環境成了習慣。
裕光村一角。碧水藍天,讓人流連忘返。
鄉村振興,產業是根基。裕光村錨定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方向,秉持“以文促旅、以旅興農、以產惠民”理念,蹚出了一條“旅游+休閑+民宿+農家樂”的特色致富路。
村頭的“山居小院”民宿區,灰瓦土墻的傳統民居配上現代軟裝,吸引著周邊游客前來體驗;4間農家樂里,洋芋攪團、燉土雞等農家菜香氣撲鼻,特色農產品小攤點前擺滿了核桃、花椒、手工刺繡等特產。不止于此,村里依托梯田風光打造農耕體驗區,讓游客體驗播種、采摘樂趣;依托群眾養殖傳統,建成人畜分離肉牛養殖小區,讓畜牧產業成為增收“穩定器”。
“目前全村發展農家樂6戶、小攤點20多家。預計年底村集體收入達10萬元,戶均年增收2000元,真正讓群眾共享發展紅利。”吳小平介紹。
和美鄉村,既要“塑形”,更要“鑄魂”。裕光村在提升“硬實力”的同時,著力夯實“軟實力”,推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讓文明鄉風浸潤人心。
村里修訂完善了涵蓋環境衛生、鄰里相處、紅白喜事等內容的村規民約,通過“村民議事會”“庭院協商”等機制聽民意、解民憂;推廣“紅黑榜”“積分超市”等激勵機制,將環境整治、孝老愛親、志愿服務等納入積分管理,村民憑積分可兌換生活用品,正向激勵讓文明行為蔚然成風;經常邀請司法所、派出所開展普法宣傳,建設“法治小院”,讓法治觀念融入日常。
“現在村里吵架拌嘴的少了,互幫互助的多了;鋪張浪費的少了,勤儉節約的多了。”村民李巧玲說,每逢節日,村里還會辦文藝匯演、“好媳婦好婆婆”評選,大家比著學雷鋒、爭先進,村里的風氣越來越正。
鳥瞰裕光村風景如畫。
從“邊、遠、窮”到“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裕光村以環境整治擦亮底色,以產業融合激活動能,以文明鄉風凝聚人心,在和美鄉村建設的道路上穩步前行,讓鄉村既有“看得到的美麗”,更有“摸得著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