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王甜 文/圖
三年時間,能為一個村莊帶來什么?
在慶陽市西峰區冉李村,答案清晰而有力——
村集體收入從不足3000元躍至年入21萬元;產業從玉米小麥的“單打獨秀”,發展到蘋果櫻桃滿園、藤編訂單不斷、大棚瓜果飄香;更令人驚喜的是,村干部個個成了能直播的“新農人”。
這場深刻的蛻變,源于冉李村一場始于思想、成于實干、惠及于民的“三變”。
冉李村航拍圖。盤小美 攝
思路之變:從“守攤子”到“闖路子”
最大的變化,來自村干部的“頭腦風暴”。
“過去是守著傳統種植業‘等靠要’,現在是要主動‘闖路子’。”村黨總支書記王艷艷說的“闖”,是在2023年。
那一年,村里盤活60多畝閑置土地,由村集體統一承包,種上玉米和大豆。在這筆集體收入的基礎上,村里又投入了一筆資金購置農機具,以低于市場價20%的價格租給農戶使用,逐漸形成了“投資—收益—再投資”的良性循環。
種植大戶劉宏巖算了一筆賬:“以前雇人收玉米一畝100元,現在用村里的機械只要80元,我這80畝能省1600元。”
思路轉變的效應,是迭代的,村干部們開始“觸網”。2024年9月,村里嘗試拍了一條收割玉米的短視頻,沒想到一下子火了。
那幾天電話都被打爆了,都是周邊農戶打來預約農機收玉米的。村干部們親自上手操作農機,服務周到,不僅幫不少農戶及時收了玉米,村集體收入也因此增加。
冉李村蓮花池。
嘗到甜頭后,大家干勁更足了。開始持續用短視頻宣傳村莊風貌、農事活動,吸引了不少游客關注。
帶頭嘗試直播的是“70”后副主任張小軍。去年蘋果豐收季,他第一個架起手機,開通了名為“農民老張”的快手賬號,幫助果農售賣蘋果。“開始手都在抖,說話磕磕巴巴,連鏡頭都對不準。”但就是這一場場生澀的直播,賣出了近15萬元的收入,給了村干部極大的信心。
現如今,村“兩委”干部個個都能對著鏡頭侃侃而談,用短視頻宣傳村里的荷塘美景、藤編手藝。今年春節前,村干部們又幫村民韓會龍家推銷黃酒,幾場直播就把積壓的黃酒銷售一空。
“這些干部真能行!不少客戶都成了回頭客。”受此啟發,韓會龍也學會了拍短視頻,經常在網上分享釀酒過程,吸引了不少網友關注。
產業之變:從“單一化”到“多元化”
思維變了,路就寬了。“敢想敢干”的冉李村,開始從傳統種植向多元經營轉型升級。
首先是做足地里的“文章”。通過村集體集中流轉土地,積極引導和扶持本地種植大戶,規模化發展起蘋果、櫻桃等經濟作物逾千畝、兩個百畝以上的瓜果基地。
農戶正在采摘西紅柿。盤小美 攝
這些由種植大戶們牽頭經營的“金色產業”,正成為帶動村民增收的強大引擎。
還有傳統藤編手藝。2023年,村兩委通過外出考察,將原本自編自用的藤編手藝,發展成了特色產業。在村集體的手工作坊里,常能看到婦女們圍坐在一起,手指翻飛間,一根根藤條變成精美的果籃、收納盒等工藝品。
“平時一個人在家,現在忙完農活就來編籃子,解悶還賺錢。”62歲的毛玉榮說。目前,藤編產業已帶動了近50名村民,產品通過線上線下渠道銷往全國各地。
村干部正在直播。盤小美 攝
有了多元產品,村兩委又瞄準多元產業。近幾年,村里開發出村房短住、休閑采摘等項目,將閑置農房利用起來,體驗最原生態的農村生活。村民雷淑珍家,僅五一試營業期間,就接待了100多位游客,“游客來了,不僅住民宿、摘水果,還喜歡買我們的藤編工藝品。”
面貌之變:從“外在美”到“內涵豐”
播下產業的種子,開枝散葉后,呈現出的是村莊由內而外的蝶變。
“村北頭水泥路受損嚴重,該補一補了!”
“電桿旁邊那棵樹應該截掉,不然南來北往的車一個看不見。”
……
說和亭里,村民你一言我一語,半小時便敲定了解決方案,這座由村部院落休息亭改造的人大代表“說和亭”,已成為冉李村民主議事的核心平臺。在這里,群眾暢所欲言說事、鄉賢能人熱心議事、人大代表公正評事、村干部現場辦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四事”治理模式。
“我們就是要讓‘替民做主’變為‘村民自治’,真正激活鄉村治理的內生動力。”王艷艷說,今年以來,“說和亭”已收集群眾意見建議20多條,解決實際困難14件,成功調解糾紛8起。
冉李村暖心一角。盤小美 攝
一場關乎“一老一小”的暖心革命也在悄然推進。2022年6月,村“兩委”將廢棄校舍改建成占地300平方米的互助幸福院,免費為留守老人提供營養餐食、文化娛樂、健康監測等服務;四個月后,又利用黨群服務中心打造“愛心互助學堂”,為中小學生提供課業輔導和情感陪伴。如今,“一院一堂”已成為冉李村“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的暖心品牌。
愛心互助學堂。
三年時光印證,一條可行的路徑正在鋪就;變革的脈動,仍在這片厚重的黃土地上鏗鏘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