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甘肅農民網(wǎng)!
楊銳
第一次拿起粉筆時,我大學還沒畢業(yè),參加“國培計劃”,去一所鄉(xiāng)村小學頂崗實習了三個月。
那時我拖著笨重的行李箱,帶著對教育的一腔熱愛,坐火車又轉了兩次汽車才到達學校。山里的教室簡陋,黑板斑駁,但孩子們的眼神清澈如泉。第一節(jié)語文課,我在黑板上寫下“夢想”二字,粉筆與黑板摩擦發(fā)出的沙沙聲,成了山里最動人的音樂。一個小女孩課后悄悄告訴我:“老師,你寫字的聲音真好聽,像春雨落在樹葉上。”那一刻,我明白了,粉筆不只是書寫的工具,更是心與心之間的橋梁。
八年前,我大學畢業(yè),正式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與之前的教育實習不一樣,這一次我的肩上多了一份信任與責任。
我第一次站在講臺上,面對講臺下幾十雙求知的小眼神,手指間捏著一支粉筆,它那么輕,輕得幾乎感覺不到重量;它又那么重,重得承載著無數(shù)未來的可能。那年秋天,陽光透過教室的窗戶,灑在孩子們的身上,也映照在我激動的心上。
后來做班主任,每天與粉筆為伴:在黑板上寫下課程表和每天值日生的名字;用粉筆和學生一起做板報;用不同顏色的粉筆標注詩詞的平仄韻律,讓古老的文字在黑板上起舞;我記得用粉筆繪制思維導圖,幫孩子們理清文章的脈絡……那些細小的粉筆灰,如同知識的微光,悄然飄進孩子們的心田。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者的關注和愛護在學生的心靈上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我深信不疑。有個男孩,最初厭惡語文,直到某天我讓他用粉筆,在黑板上寫下自己創(chuàng)作的第一首詩。當他看到自己的文字莊嚴地站在黑板上,他的眼睛亮了。從那以后,他成了班里最愛寫詩的孩子。一支粉筆,就這樣喚醒了一個靈魂對美的感知。
八年來,我用粉筆描繪漢字的結構之美,解讀文本的深意,提煉課堂的重點。粉筆在黑板上劃過的痕跡,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思維的啟迪。有時下課了,我還站在黑板前,看著滿板的字跡,仿佛看到思想的河流在流淌。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雅斯貝爾斯的這句話,我體會尤深。在教育的田野上,教師就是那搖動樹木的風,就是那推動云朵的氣流,而粉筆,便是這搖動和推動的媒介。
今年是我執(zhí)教的第八年,粉筆屑早已不經意間染白了我的衣袖,但我依舊熱愛這三尺講臺,熱愛手指捏著粉筆的感覺。因為我知道,每一筆每一畫,都可能為一個孩子打開一扇窗;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可能點亮一盞心燈。
一支粉筆的力量有多大?它可以很輕,輕到一陣風就能吹散它的痕跡;它也可以很重,重到能夠撬動一個人的命運。它書寫的是知識,傳遞的是智慧,點燃的是希望,塑造的是未來。
在未來的日子里,我依然會選擇一支粉筆,站在熟悉的講臺上。直到青絲成雪,初心不改。那些被粉筆點亮的夢想,終將在時光里長成參天大樹,蔚然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