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強慧 文/圖
今年以來,康縣云臺鎮聚焦“三項”重點工作任務,以“問效云臺”(向產業問效益、向干部問效率、向群眾問效果)為抓手,用實際行動作答,從產業、治理、鄉風三方面發力,讓農區黨建“活”起來、鄉村發展“旺”起來,交出了一份接地氣、有溫度的實踐答卷。
蠶桑吐絲 水稻飄香,牽起富民“金鏈條”
“一張蠶能賺4000塊,鎮上還補400元,今年養了6張蠶,純利兩萬多元!”云臺鎮養蠶戶楊芳大姐算起收入賬,笑容藏不住。和她一樣豐收的還有魏少元,“蠶種統一供、技術有人教、繭子上門收,咱只管安心養!”
這份底氣,源于云臺鎮“黨建+產業”的精準發力。鎮黨委推行“黨支部+股份合作社+農戶+企業”模式,引來了山東廣通蠶種有限公司——不僅提供優質蠶種、全程技術指導,還給出62元/公斤的保底收購價,徹底打消農戶“不敢養、怕賣不掉”的顧慮。今年以來,全鎮200多戶閑散勞動力、留守婦女和老人加入養蠶隊伍,400余張蠶繭產出5萬斤,產值超150萬元,戶均增收7500元,讓傳統蠶桑“織”出了鄉村振興的“絲路”。
不只蠶桑,稻田里也藏著“致富密碼”。楊灣村以“村集體育苗+農戶種植”模式,引進優質水稻“羌穗100”,村集體統一發種苗、教技術,還落實產業獎補,70多戶農戶跟著干,100畝稻田郁郁蔥蔥,預計能收4萬公斤稻谷。此外,下磨村、關場村等通過合作社發展35萬袋袋料木耳,產值 110余萬元;全鎮還動員農戶養殖雞1.4萬余只、牛羊400余頭、豬1300余頭,種植小雜糧4400多畝,鎮政府牽線糧食加工企業簽訂單、發獎補,真正實現“種養兩興旺,農家歲月甜”。
“政府問需于民定規劃,群眾問效于政強監督”,云臺鎮的“雙向問診”機制,讓產業發展始終跟著群眾需求走,讓“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愿景一步步落地。
民事直說、實事快辦,筑牢服務“連心橋”
“陰坡社缺30米防護欄,老人小孩出行不安全!”“劉院社的便民橋晃得很,過著心慌!”在云臺鎮馮院村、中院村的“民事直說會”上,群眾的訴求剛提出,鎮、村黨組織就立刻行動——制定方案、組織施工,短短幾天,防護欄立了起來,便民橋加固完畢,村民出門的“安心路”通了。
這正是基層黨組織“前哨”作用的生動體現。云臺鎮深化“三問于民”機制(問政策落實、問民生痛點、問發展建議),19個村全覆蓋召開群眾代表大會,收集“微心愿”“急難愁”,再通過“問題收集——分類交辦—跟蹤督辦—結果反饋”的閉環管理,確保“呼聲有回應、難事有人管”。
不只解決“出行難”,更要溫暖“心頭事”:下磨村發現五保家園屋頂漏水、外墻脫落,鎮政府馬上安排維修,讓老人們住得舒心;鎮區100余盞路燈因老化不亮,維修人員逐盞檢修,如今夜幕降臨,路燈亮了,村民散步、商戶關店都踏實了;“巾幗家美積分超市”更是讓群眾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掃庭院賺“環境分”、孝老愛親拿“家風分”、做志愿得“公益分”,積分能換生活用品,“干部干、群眾看”的困境破解了,村容民風也煥了新。
還有返鄉大學生志愿者的加入:辦“愛心假期課堂”輔導留守兒童,幫農戶采摘木耳,清理村莊垃圾,青春力量為基層治理注入新活力。正如鎮黨委所說:“黨組織就是要把‘問題清單’變成‘幸福賬單’,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幸福感。”
抵制陋習、涵養文明,繪就鄉風“新畫卷”
“高額彩禮壓得人喘不過氣,厚葬薄養寒了老人心!”針對這些陳規陋習,云臺鎮鎮村黨組織依托隴南民事直說“1234”工作法,開展抵制“高額彩禮、厚葬薄養”專題說事日和主題黨日活動——黨員干部帶頭宣講,入戶發放倡議書,讓群眾明白“攀比浪費不可取,勤儉節約才是福”。
光有宣講不夠,還得有“硬規矩”。各村通過民事直說平臺,組織村民代表、鄉賢、老黨員一起修訂村規民約,把“抵制高額彩禮、倡導厚養薄葬、孝老愛親”等內容寫進去,甚至細化到土地管理、家風建設,讓村規民約“接地氣、有約束力”。
更有“軟激勵”引導:依托“積分超市”,對“零彩禮”“低彩禮”的新人家庭、孝老愛親的典型公開表彰,給予積分獎勵;對少數仍堅持陋習的,依照村規民約設“黑榜”警示,“有德者有得,違規者受教”的導向越來越鮮明。
如今的云臺鎮,婚喪嫁娶更節儉了,孝老愛親的多了,鄰里關系更和睦了。文明新風像春雨一樣,滋潤著鄉村的每一個角落,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從蠶桑稻田的豐收圖景,到民生實事的落地見效,再到文明新風的浸潤人心,云臺鎮的實踐,正是康縣推進農區黨建的生動縮影。下一步,云臺鎮將繼續以黨建為筆,深化“問效云臺”實踐,不斷探索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新路徑,繪就產業興旺、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的鄉村振興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