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曲縣阿萬倉濕地,河流縱橫水草豐美。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田 蹊
山丹馬場。山丹縣委宣傳部供圖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徐俊勇
初秋,祁連山巍峨雄偉,松柏蒼翠;黃河甘南段,綠水逶迤,滋潤廣袤草原;隴原山鄉,梯田如畫;都市城鎮,推窗見綠,百姓盡享自然美景。
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視察時強調,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
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切實履行好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始終把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底線任務,推動全省生態環境發生顯著變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綠色發展支撐不斷強化,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常態長效監管,黃河之濱越發壯美,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藍天碧水新畫卷
秋日蘭州,清晨的陽光穿透云層,灑在黃河中山橋橋面上。橋下,黃河水自西向東奔涌而過。省內外游客在這里靜靜感受著黃河之濱的美景。
“這里,一邊是老城煙火,一邊是大河奔流。”幾名外地游客靠在欄桿上,對著河面比劃著說:“太酷了,黃河水卷著浪花從橋下流過,快艇劈波斬浪、筏子輕盈漂流,還有岸邊的青山和天上的白云,隨手一拍都是大片!”
天藍水凈,地綠山青。游客的贊嘆,是對我省污染防治攻堅的生動注腳。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蘭州藍”的蛻變尤為亮眼。
2024年,蘭州市空氣質量呈現整體同比改善態勢,優良天數達到301天、同比增加19天,是2013年國家新標評價空氣質量以來第三次突破300天大關。
2025年上半年,蘭州市優良天數145天,同比增加9天,優良率80.1%,同比上升5.4個百分點,“蘭州藍”治理水平顯著提升。
全省的整體空氣質量也持續向好。
2024年全省PM2.5濃度為25.7微克/立方米,比全國平均濃度低3.6微克/立方米,位列西北第二、全國第十。
2025年上半年,全省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同比改善6.1%,優良天數比率達84%,PM2.5濃度同比下降4.5%。
我省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聚焦重污染天氣防控、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貨車污染治理三大戰役,持續發力,推進工業、燃煤、揚塵、機動車四類污染源治理。
我省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深入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全省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村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2024年底,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穩定達到96.15%,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污染風險安全可控,地下水環境質量穩中向好,化肥、農藥使用量持續減少。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十四五”期間共新增完成環境整治行政村1308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33.73%,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率穩定達到80%以上,全省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農村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我省實施“綠滿隴原”行動,大力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美麗城市建設、綠色廊道建設、農田林網建設和沙荒地綠化,奮力繪就美麗甘肅新畫卷,讓群眾的藍天獲得感、碧水幸福感不斷增強。
祁連青山煥新顏
今年5月,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發現定居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頸鶴。黑頸鶴的定居,是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秉持科學保護理念,持續推進生態修復、棲息地保護等工作的有力見證。
近年來,我省采取一系列有力舉措,持續加強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修復。
在執法監督層面,我省貫通“一查到底”,將祁連山生態保護納入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重點,結合林長制、河湖長制,開展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日常生態保護監督執法“回頭看”,定期檢查問題整改及成效鞏固情況。
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加速推進,相關部門在祁連山地區啟動涉嫌環境違法犯罪調查,形成各司其職、相互銜接、協調配合、聯動互動的環境保護執法新機制。
“天上看、空中查、地面核”。在監測評估方面,我省統籌“一網覆蓋”,立足祁連山地域特點和生態保護新形勢,按“點面結合、整體評估、測管協同、源頭預警”的工作思路,高標準、高水平建設涵蓋氣、水、土、聲、生態、輻射等生態環境全要素,涉及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生態系統全類型的監測網絡,借助衛星遙感、無人機、手機終端等科技力量,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推動生態環保監管能力現代化。
跨區域協同執法不斷深化。甘肅、青海兩省簽署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聯合執法工作協議,建立長效機制,共同開展祁連山區域監督執法。
我省深化拓展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成果,祁連山國家公園甘肅片區內75.36萬公頃林地森林蓄積量持續增加,75.27萬公頃草原生態穩定性不斷增強,5.21萬公頃水域面積更趨穩定,作為祁連山保護區旗艦物種的雪豹增加到350至500只,野生動物數量較2014年增加15%至20%。
2024年,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開展祁連山典型生態保護修復區域生態狀況調查評估顯示:祁連山典型生態保護修復區域生態系統質量逐漸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穩中有升,工程措施區生態保護修復成效日趨顯著,局部地區植被覆蓋度明顯提升,顯著區域植被覆蓋度提升達到20個百分點。
當好堅定忠誠的“祁連衛士”。我省通過持續努力,祁連山保護區常態長效監管機制更趨完善、監測評估體系不斷健全、綠色轉型發展穩步推進、全社會生態保護意識明顯提升,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局面已經形成。
“三北”攻堅新答卷
在河西走廊東北部的民勤縣,巴丹吉林沙漠與騰格里沙漠的裹挾之勢曾讓這片土地飽受風沙之苦。
今年5月,歷經多年接續奮斗,一條總長逾380公里、總面積210萬畝的環綠洲林帶完成鎖邊閉環,標志著民勤成功構筑起捍衛綠洲生態安全的立體防護體系,取得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標志性成果。
西連庫姆塔格沙漠、東接巴丹吉林沙漠的酒泉市,既是“三北”六期工程攻堅戰的核心區,也是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的主戰場。
“十四五”以來,酒泉市通過實施金塔縣環城防護林、敦煌市庫姆塔格沙漠東線防沙治沙等重大工程,累計完成營造林135.05萬畝,修復治理退化草原511.26萬畝,治理沙化土地379.53萬畝。如今,全市1200萬畝林地、7893萬畝草原、720萬畝濕地構成綠色矩陣,荒漠化與沙化土地面積分別減少127萬畝、93萬畝,連續20余年保持“雙縮減”,在重點治理區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逆轉。
科學監測是治沙成效的“晴雨表”。2024年,古浪縣防沙治沙成效評估顯示:當地沙化土地綜合植被蓋度為36.96%,較2019年增加5.36%,較2014年增加7.2%。全縣239萬畝沙化土地完成初步治理,為打好打贏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樹立了榜樣和信心。
項目支撐為工程注入強勁動能。2025年,國家已下達我省58個“三北”工程項目,涉及中央資金40.05億元;2024年,全省共投入防沙治沙各項資金9.38億元,完成沙化土地綜合治理任務317.68萬畝,占國家下達防沙治沙目標任務的189.1%,其中治沙造林種草、退化林修復、光伏治沙等多類項目協同推進,構建起立體治理網絡。
河湖長制、林長制的全面推行,成為生態保護的“制度引擎”。我省建立健全五級林長體系,目前有6.32萬名林長、6.63萬名生態護林員扎根一線,1.82萬塊林長公示牌明確責任邊界,形成“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的長效機制,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落到實處。
生態改善催生“美麗經濟”。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40余年接力治沙,完成造林33.82萬畝、封沙育林草46.4萬畝,管護區植被覆蓋率超70%,探索出“防沙治沙+生態產業+民生改善”的“兩山”轉化路徑。2024年,古浪縣地區生產總值達107.8億元,走出生態與經濟互促雙贏的特色之路。
如今,我省正科學規劃林草資源利用,打造河西走廊、隴中黃土高原、隴東黃土高原、南部秦巴山地等4個發展區及甘南高原試驗區,大力發展木本油料與林下經濟。今年,全省將向100億元林下經濟產值目標沖刺,讓“林下生金”成為生態富民的生動實踐,在“三北”工程建設上,持續書寫隴原大地的綠色答卷。
大河安瀾譜新篇
甘肅,作為黃河國家戰略首倡之地,擔負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
黃河流經我省913公里,流域總面積14.59萬平方公里,覆蓋全省9個市州59個縣市區、34%的國土面積。
黃河是甘南草原上最靈動的樂章。這條孕育了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從青海省流入甘南瑪曲縣境內,在瑪曲草原勾勒出“九曲之首”的美麗弧線。瑪曲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補給區和生態功能區,素有“黃河蓄水池”之稱。
總投資50億元、為期三年的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于2021年啟動以來,對礦山、森林、草原、濕地等實施系統修復,已完成生態修復面積16.25萬公頃。2024年,甘南州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97.1%,森林面積比2020年增加78.5萬畝;近8年黃河出境流量較入境流量平均增加2.46倍。
白銀市地處全國荒漠化監控和防治的前沿地帶,黃河貫境258公里。作為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北方防沙帶”的延伸區域,白銀市分區域打好鎖邊固沙阻擊戰、水土保持陣地戰、黃河生態保衛戰、涵養凈水攻堅戰“四場戰役”。2023年以來累計完成營造林68.77萬畝、草原修復治理50.99萬畝,綠色生態屏障不斷延伸加固。
在制度保障上,我省率先在全國出臺《甘肅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條例》,填補相關法規空白;頒布多項污染防治條例,形成覆蓋主要環境要素的法規標準體系。
截至2025年上半年,我省在工業污染防治方面,完成沿黃34個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嚴控“四高”企業,完成27臺火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流域內累計核發排污許可證4074張;在生活污染防治方面,我省沿黃9市州建成62座生活污水處理廠,59座完成提標改造,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超74%,縣城污水處理率達98.4%以上;全省黃河流域3365個行政村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在“雙碳”工作中,我省組織黃河流域79家企業開展碳排放報告與核查,完成15家發電企業碳配額相關工作,推動多地試點建設,助力流域綠色低碳轉型。
同時,我省與黃河上下游4省份簽訂《跨界流域水污染聯防聯控框架協議》,建立健全跨界流域水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共同解決跨界流域水污染防治問題。
經過不懈努力,截至2024年底,黃河流域41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97.56%,甘肅黃河干流出境斷面水質連續9年保持Ⅱ類,14條地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達“長治久清”級別,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黃河臨夏段入選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流域生態環境質量總體鞏固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