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靜
一夜透雨過后,我在欄桿的棱角上緩緩凝結成形。風里沒了盛夏的焦躁,帶著秋雨濾過的涼,輕輕漫過窗邊人的手臂。他們說這涼意像層溫潤的玉,可我知道,那是我和同伴們散在空氣里的清透。有人抬頭瞥見我,指尖輕輕一碰,驚呼:“呀,是露!原來已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時節了?!?/p>
我總好奇,人類為何對我這般在意?后來聽老人們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寫著“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還把我和五行扣在一起,說我是秋日的“信使”。想想也對,我來的時候,天地確實變了模樣:鴻雁排著人字往南飛,翅膀劃破天際的云;燕子收起春日的呢喃,匆匆踏上歸程;連枝頭的鳥兒都忙著銜食儲糧,為寒冬作準備。田埂上的稻穗壓彎了腰,玉米裹著金黃的衣服,曬谷場上的竹匾盛著滿當當的秋實。原來我這一滴小小的露,竟能提醒萬物順應時序,從容完成自己的“季節任務”。
人類對我的喜愛,藏著許多浪漫的心事。聽說漢武帝為了留住我,特意筑了柏梁臺、造了承露盤,盼著我能“愈疾病,止消渴”;李時珍在書里認真記下“百花上露,令人好顏色”,把我當成滋養身心的珍寶;連《紅樓夢》里的冷香丸,都要取我這日的同伴調和,讓節氣的靈氣融入草木。其實我哪有這么神奇?不過是深夜里,大地偷偷把水汽凝成我的模樣,又讓我沾著草葉的清香,做了人與自然對話的紐帶。晨起時,有人用瓷盤輕輕接我,那小心翼翼的模樣,倒讓我覺得自己成了天地饋贈的禮物。
文人墨客更愛把心事說給我聽?!对娊洝防铮麄兘栉覍憽拜筝缟n蒼,白露為霜”,讓我成了思念的注腳。水汽氤氳的河畔,伊人在水一方,我凝著的霜,恰如那份求而不得的悵惘;杜甫寫下“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時,我又成了鄉愁的開關,一滴涼就能勾出他對故園的牽掛;曹植望著我曬干的痕跡,嘆“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說歲月比我蒸發得還快。我像個小小的容器,裝下他們的思念、鄉愁與慨嘆,讓每個讀詩的人,都能在我身上照見自己的心事。
如今的人們,很少再去田間收我,也少了“夕露沾我衣”的閑情,但我知道,我的意義從未遠去。我依舊是那個“提醒者”:提醒他們天氣轉涼,該添一件薄衫;提醒他們秋意漸濃,該慢下來看看窗外的桂花開了沒;提醒他們一年已過大半,該回頭看看年初的心愿,是否像田里的莊稼一樣沉甸甸。就像這幾日,有人關掉空調,聽見秋風穿過窗紗;有人聞著被雨打濕的桂香,連呼吸都成了享受;還有人晨練時,看見蘆葦頂著雪白的“絨花”,說那是我在風里書寫光陰的詩行。
其實我最想告訴人類的,是一種“應時”的生活哲學。像鴻雁知南飛,像群鳥知儲糧,像農人知搶收,在合適的時節做合適的事,不慌不忙。他們總在追趕日子,怕錯過什么,可我每天都在經歷:白天接受陽光的照耀,夜里凝結天地的涼,清晨坦然掛在草尖,太陽升起便從容消散。不執著于留存,只珍惜存在的每一刻,這便是我從天地間學來的道理。
風又吹過窗臺,我感覺自己的身子漸漸輕了?;蛟S過會兒,陽光會把我吻干,或許我會順著葉片滑進泥土,回到最初的模樣。就像人生,從懵懂的春,到熱烈的夏,再到從容的秋,每個階段都有該有的風景。白露已至,愿他們能學著我的樣子,把日子過得清透些、從容些,聞聞桂香,看看稻浪,想想遠方的人,讓平凡的時光里,也能開出詩意的花。畢竟,最好的生活從不是追趕季節,而是與季節同行,在每一個“當下”,都活出應有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