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王甜
“父親當年就是抱著‘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念頭去的。”電話那頭,趙玉珍的聲音沉穩而堅定,向我們講述著她的父親——97歲抗戰老兵趙章林的故事。由于趙老年事已高,我們得以透過其家人的深情回憶,勾勒出一位民族英雄的崢嶸歲月與赤子情懷。
趙章林出生于河南登封,如今在蘭州安度晚年。雖年事已高,但依然保持著軍人的堅毅氣質。在女兒眼中,他是一位慈祥而堅韌的父親。歲月的風霜刻在他的眉宇間,卻從未帶走他眼中的溫暖。
“他很少主動提起打仗的事。”趙玉珍說,“那是一段夾雜著犧牲與信念的復雜記憶。但我們知道,那是他一生中最深刻的烙印。”
透過趙玉珍的轉述,歷史畫卷徐徐展開。
1944年10月,年僅16歲的趙章林懷著一腔熱血投身抗戰洪流,在皮定均領導的豫西八路軍支隊35團任司號員,先后參加清江、連水戰斗,孟良崮戰役,抗美援朝五次戰役等。
他經歷過缺糧斷水的急行軍,也經歷過炮火連天的慘烈戰斗。戰火在這位年輕戰士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印記。在一次激烈戰斗中,趙章林負傷致殘,被評定為因戰八級傷殘軍人。
提及此事,趙玉珍語氣沉重:“那次戰斗異常慘烈,一顆子彈射穿了他的背部,我們后來聽到都覺得特別心疼,無法想象他是如何熬過那樣的傷痛,可在父親心里,自己已經很幸運了,很多戰友都犧牲在了戰場上。”
盡管戰爭在他身上刻下了傷痕,但歷史也銘記了他的英勇。因在戰斗中的突出表現,趙章林先后榮獲抗日戰爭獨立自由獎章,解放戰爭獎章,解放華中南紀念章,解放華北紀念章,解放西北紀念章,解放西南紀念章,抗美援朝軍功章等多項榮譽。
1959年11月,趙老轉業至甘肅省蘭州市。戰場上的鋼鐵戰士,化作了建設浪潮中的一顆“螺絲釘”,他先后在省儲運公司、永靖縣煤建轉運站、永靖縣商業局、縣總工會等單位工作。
“父親把軍人的作風也帶到了工作中。”趙玉珍回憶,無論是在物資調配的儲運一線,還是在工會服務的日常工作中,父親始終保持著軍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勤勤懇懇,認真負責。
1986年12月,趙老從省百貨公司光榮離休,為他多年奉獻地方建設的職業生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離休后的趙老始終保持著樸素的作風。在他房間里,最珍貴的莫過于那個陳列著功勛章的相框。“每年到了重要紀念日,父親總會小心翼翼地將每一枚勛章細細擦拭,那時的他,眼神總是格外明亮,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熱血沸騰的年代。”趙玉珍說。
這些靜靜躺在相框里的勛章,無聲地訴說著往日的崢嶸歲月,見證著一位老兵無悔的青春與奉獻。
如今,英雄雖已遲暮,但歷史從未忘記。正是千千萬萬如趙章林一樣的戰士,用青春與熱血鑄就了民族的脊梁,他們的功勛,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