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靳娜娜
在河西走廊的遼闊戈壁之上,玉門市花海鎮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立足蜜瓜產業根基,大膽探索西藍花輪作、肉羊規?;B殖與智能液體配肥等創新模式,蹚出了一條產業高效互補、科技深度賦能、聯農帶農成效顯著的鄉村振興新路。
土地生金 輪作模式顯成效
“今年春季1200畝西藍花剛一上市就被搶訂一空,畝均收益突破5000元,大部分通過訂單發往東南亞和韓國?!被êf傓r業中心負責人陳洋指著連棟拱棚里的翠綠作物,難掩豐收的喜悅。
這份好收成,靠的是“學技術”和“建大棚”兩手抓。鎮里組織骨干出去取經,挑中了耐寒抗病的好品種,從試種開始一步步摸索經驗。同時,大力建設新型連棟拱棚,讓每畝地能多種20%的西藍花,算下來每畝增收超過一千元。
而花海鎮更亮眼的創新,在于巧妙地將優勢蜜瓜產業與西藍花結合起來,大力推廣“蜜瓜+西藍花”輪作復種模式。種完一季蜜瓜,接著種一茬西藍花,不僅有效改良了土壤、抑制了病害,還增強了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在鋼架拱棚里采用這種輪作模式,每畝效益能多出3000元以上,穩穩當當達到兩萬元。這一模式形成了“產業打基礎、合作社牽頭、基地當示范、農戶齊參與”的發展格局。基于模式的成功,秋茬西藍花種植規模已擴大至3000畝,并嘗試帶動5戶農戶推廣“大田作物+西藍花”模式,試種面積600畝,持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牧歌嘹亮 盤活資源壯產業
田間輪作生金的同時,牧場也呈現羊群興旺的景象。清晨,十里牧歌十萬只肉羊產業基地負責人張文華便忙碌起來,悉心查看小羊羔狀況、準備草料……“基地憑借規?;B殖,年存欄量能達1.2萬只,年出欄肉羊6萬只。”張文華介紹道。
基地成功的秘訣在于盤活沉睡資源。利用原康地牧業和麒麟養殖小區的既有基礎,投入4800萬元,新建改建17棟高標準節能暖棚及配套功能區,引進40余套先進設備,實現全流程機械化、自動化養殖?;赝菩衅贩N優良化、飼養科學化等“七化”精細管理,并應用胚胎移植等前沿技術繁育優質肉羊。
預計基地每年可向本市及周邊縣市供應種羊超2萬只,外銷精品羊肉超500噸,打通種羊擴繁與肉羊育肥鏈條,有效解決散戶種源難題。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提供托管代養、技術幫扶,帶動周邊50余戶養殖戶,戶均增收超2000元,為鄉村經濟注入澎湃新活力。
智能配肥 精準服務惠農戶
在玉門市農業社會化服務智能液體配肥站車間,測土、分析需求、計算配方、自動化生產定制水溶肥的流程一氣呵成,井然有序。技術員蘇效坡介紹:“這種肥料通過管道或罐車直接送到地里,能讓肥料的利用率提高30%以上!”
自今年4月投產以來,配肥站已生產水溶肥800噸,帶動30余人就業,人均增收2萬元。其深遠影響更在于惠澤千家萬戶。依托“配肥站+農戶+合作社”模式,服務覆蓋2000多戶,讓高效農業成果觸手可及。此舉既有效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又顯著提升了農產品品質,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完美雙贏。
從田間到棚舍,從溫室到車間,花海鎮以產業創新打破了戈壁農業的傳統認知,用科技賦能與模式創新,在河西走廊上書寫出現代農業振興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