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王甜 文/圖/視頻
菌棒生金,沃野蘊裕。
初秋的清晨,薄霧還未散盡,位于西峰區后官寨鎮司官寨村的食用菌產業園已然充滿生機。行至其中,一朵朵淡褐色的花菇撐起了漂亮的“小花傘”,菇農們在大棚間來回穿梭,忙著采摘、分揀優質香菇,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四年前,這座世代以農耕為主業的傳統村落,還困在靠天吃飯的發展瓶頸中,而今,菌菇產業讓全村13個小組集體收入一舉突破3000萬元,從困境中突圍而出,交出了鄉村振興的鮮活答卷。
這樣的蛻變背后,藏著怎樣的破局之道?
工人采摘香菇。
從“靠天吃飯”到“菌棒生金”
轉變始于2021年。彼時,恰逢慶陽市大力發展“三元雙向”循環農業,作為其中關鍵一環,村黨總支書記高虎敏銳洞察到了食用菌產業背后潛藏的巨大商機,并通過帶隊反復考察、學習,于2022年年初,建起占地92畝的食用菌基地,并建成菌棒加工廠1處、標準化大棚120座、儲藏冷庫2座,為產業起步奠定了堅實基礎。
同年10月,食用菌基地菌棒加工廠正式投產,4條生產線日均產菌棒3萬袋,除了滿足基地120座大棚的種植需求,還銷售到了周邊縣區。
2023年,首批大棚產出的鮮菇實現效益超100萬元,參與種植的菇農人均增收超過2000元。這第一桶金,無疑為全村人注入了一劑強心針。“當時真沒想到,第一年試種就成功了,香菇長勢好,市場行情也不錯!”高虎說。
實實在在的收益像長了翅膀,飛遍塬野,見到收益的村民們信心大增,同年,200多座新建標準化大棚拔地而起,菌棒規模擴大到150萬棒;2024年,菌棒規模再擴大至200萬棒。
……
香菇喜獲豐收。
產業快速擴張的背后,是讓群眾安心參與、穩定獲益的發展機制——“企業托底、群眾參與、集體聯動”。通俗地講,龍頭企業專攻菌種研發和產品回收,給產業裝上“穩定器”;村民甩開顧慮專注養菌出菇,靠勤勞就能拿收益;村集體則牽頭抓銷售、處理廢菌棒,既打通產銷堵點,又盤活資源、壯大集體收入。環環相扣間,風險降了、干勁足了,產業自然越做越紅火。
“我們主攻反季香菇,冬制棒、春上架、夏采收,全年生產環節連貫,群眾除了承包大棚,在每個用工環節也都能獲得穩定收入。”高虎笑著說,如今的食用菌基地,早已形成從制棒、接種、養菌到銷售、烘干、冷藏、倉儲的全鏈條體系。
截至目前,村里的香菇大棚已擴展至520座,預計年產鮮菇2000噸,帶動群眾增收700萬元以上。
司官寨村食用菌產業園航拍圖。(盤小美 攝)
從“星星之火”到“產業高地”
司官寨村的成功,成為西峰區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催化劑”。全區緊扣“三元雙向”循環農業模式,出臺全鏈條獎補政策,對大棚建設、菌棒生產、品種選育等環節給予資金支持,累計兌付補助1200萬元。同時,通過招引晶晶生物等龍頭企業,建成自動化菌棒生產線7條,年產能達5000萬棒,并引進黑優2號木耳、玉木耳等新品種。
彭原鎮鄢旗坳村黑木耳菌種選育基地。(盤小美 攝)
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下,西峰區食用菌產業呈現爆發式增長: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區已培育食用菌龍頭企業3家、合作社10家、協會1家,建成菌棒加工廠2處、生產基地8處,全區新建食用菌大棚217座,累計達到825座,菌棒產量4600萬棒,總產值約1.72億元,產品遠銷成都、重慶、西安等地。
慶陽黑木耳菌種選育基地,工人采摘、晾曬玉木耳。(盤小美 攝)
同時,西峰區還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和食用菌產業園為重點,輻射帶動后官寨鎮司官寨、溝畎、中心和彭原鎮鄢旗坳、溫泉鎮劉店等村發展食用菌產業,帶動全區3000多名群眾務工就業,人均年增收1.2萬元以上。
從“廢枝菌渣”到“生態閉環”
采收后的菌棒不是“廢棄物”,而是被送往有機肥工廠“重生”為優質肥料;菌菇加工中產生的殘次果和枝葉也搖身一變,成為保健食品的原料。
……
在“三元雙向”循環農業模式中,食用菌產業如同一條生態紐帶,將種植業、養殖業和菌業緊密銜接。
以慶陽晶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為例,當地果園每年修剪產生的蘋果、核桃等廢棄枝條,經粉碎后加工成為黑木耳菌棒,全年計劃產量達1500萬棒。這些昔日被焚燒或丟棄的農業廢棄物,因“菌”重生,變廢為寶。
這一“吃干榨盡”的模式,不僅高效解決了農業廢棄物處理難題,更顯著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西峰區每年通過這種模式利用農業廢棄物2.5萬噸,秸稈、果枝、菌渣利用率超92%。
從田間廢枝到菌棒生金,再從菌渣成肥回歸沃土——一個“從土地中來,回土地中去”的綠色閉環正在高效運轉。菌棒“生金”,不僅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更成為推動農業綠色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