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馬瑩瑩 文/圖
初秋時節,在華亭市東華鎮,黎明川的蔬菜基地里,紅透的辣椒掛滿枝頭,農戶們忙碌著裝箱,歡聲笑語此起彼伏;東升步行街煥然一新,統一翻新的店面門頭透著清爽,路過的行人無不笑著夸贊“整條街看著齊整多了”;王峽口村的巷道里,新硬化的水泥路面映著白墻黛瓦。從田野到村莊,從工地到社區,一幅“項目攻堅有速度、產業發展有熱度、鄉村蝶變有顏值、民生服務有溫度”的動人畫卷,在東華這片土地上徐徐鋪展。
項目是城鄉融合發展的“筋骨”,攻堅則是破局發展的“密碼”。在東華鎮以工代賑項目實施現場,工人正在鋪設人行道石材,攤鋪機碾過的路面冒著熱氣。“這條路改造后,不僅好走了,也改善了咱們周邊環境,大伙都盼著早點完工哩!”路過的村民張大爺笑著說。
濱河北路整治、月元橋重建等10個項目均已完工,以工代賑示范項目水穩層鋪設完畢,8月底就能讓群眾走上新路;龐磨村塌陷搬遷安置項目完成評估,安置區手續全辦結,這是村民們天天念叨的“頭等大事”;簽約3個招商項目,1.3億元到位資金像“活水”般注入產業鏈,固定資產入庫近2000萬元。
“一個項目、一套專班、一抓到底”的機制,讓項目建設跑出了“東華速度”。
“在基地種蔬菜,一天務工能掙80塊錢,年底還有分紅!”黎明川蔬菜基地的農戶石國棟一邊摘番茄一邊算起了增收賬。上半年,1500畝的蔬菜基地靠著“黨組織+企業+農戶”的紐帶,按“統一育苗、統一種植、統一銷售”模式,把黃瓜、番茄賣到了北上廣,日產超1萬斤。
產業的“引擎”不僅在田野。東華鎮嚴守2.2萬余畝糧食播種面積的底線,在3個旱作農業示范點推廣頂凌覆膜 4500畝,讓“糧袋子”穩穩當當;更在“產業鏈”上做文章,黎明川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里,育苗溫室、果蔬周轉筐生產線連起“種植-分揀-儲藏-銷售”全鏈條,上半年出售蔬菜約80萬斤,收入超120萬元,解決了200多個村民的就業難題,實現了在“家門口”掙錢的愿景。
從“單一種地”到“三產融合”,東華鎮的產業路越走越寬。王峽口草莓采摘園,現在也是城里人打卡的好去處。“吃自己親手摘的草莓和直接買的,完全是不同的感覺,娃娃也很享受采摘活動,這是非常不錯的親子活動”。農文旅融合,讓集體、企業、群眾三方共贏的笑容越來越甜。
“你看咱村現在,墻白了、路平了,溪水邊還修了步道,住著比城里都舒服!”東華鎮裕光村村民吳媛指著家門口的庭院說。白墻黛瓦錯落有致,溪水穿村而過,巷道里看不見一片垃圾。這場“顏值蝶變”,隱藏在“日巡查、周通報”的治理里,落實在“紅黑榜”評比的較真里……
從項目工地的轟鳴聲到蔬菜基地豐收歡快的笑聲,從鄉村巷道的整潔到群眾臉上露出的笑容,東華鎮用實干在城鄉共美的道路上書寫精彩答卷。展望下半年,東華鎮將邁著更加堅定的步伐,推動產業更興旺、鄉村更美麗、民生更溫暖,讓“城鄉融合”的幸福圖景,在東華的每一寸土地上盡情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