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剪刀在紅紙上剪出蝴蝶翅膀,當《海底兩萬里》的深海奇觀引發孩童爭論,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吹糖人手藝引來陣陣歡呼——山丹縣農家書屋的暑期圖景,早已跳出“書架+桌椅”的刻板印象,成為孩子們暑期最愛奔赴的“成長樂園”。這場發生在基層文化陣地的“變身記”,不僅點亮了孩子們的書香童年,更為文化惠民工程扎根基層、服務群眾提供了新范本。
農家書屋的“破圈”,破在對需求的精準回應。面對“孩子沉迷手機”“家長看護焦慮”等暑期痛點,山丹縣各社區書屋以需求為導航,精心設計活動菜單。北街社區的“繪本共讀”“故事接龍”點燃閱讀火種,剪紙、漆扇制作則喚醒指尖創造力;南街社區“圖書尋寶”游戲巧妙引導孩子親近書籍;新城社區引入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教授剪紙、吹糖人,讓傳統文化在體驗中生根發芽。書屋不再只是書的倉庫,而是集學習、探索、創造、社交于一體的活力磁場,正如家長融華所言:“孩子每天主動往書屋跑,不僅作業完成得又快又好,還讀了12本書!”這種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的轉變,正是文化服務最生動的成效。
農家書屋的“升級”,升在多元社會力量的協同共建。山丹縣巧妙整合資源,招募大學生志愿者、教師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組成“輔導團”。這些新生力量不僅帶來了“比爸媽講題更清楚”的作業輔導,解決了家長們的“看護難”與“輔導憂”,更以其專業與熱情,為“繪本共讀”“紅色故事會”“非遺課堂”等活動注入持久生機。書屋的“彈性接送”制度則體現了服務的人性化溫度,切實回應了不同家庭的現實需求。多方協同、優勢互補的模式,為書屋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水,使其服務能力與吸引力實現質的飛躍。
書屋的“小陣地”之所以能釋放“大作用”,其深層價值在于對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的成功打通。它精準對接群眾最迫切的需求——暑期孩子“去哪兒”“誰來管”“如何管好”,將國家文化惠民政策的溫暖,通過豐富書籍、舒適環境、貼心服務,轉化為孩子們觸手可及的“書香童年”和“充實一夏”。從“紅色閱讀角”的精神熏陶,到“成果展示角”的自信激發,農家書屋正成為鄉村文化振興中不可或缺的堅實基座。這種“小切口、大民生”的實踐,正是文化惠民工程落地生根的關鍵所在。
暑假終會結束,但農家書屋播下的種子已然發芽。文化陣地唯有深深扎根于民之所需,主動求變,整合眾力,才能在時代浪潮中煥發持久生命力。當書屋不再僅僅是靜默的書架,而成為承載歡笑、探索與成長的樂園,文化惠民的春風才能真正吹拂鄉村的每個角落,滋養一代代心靈。(金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