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王潤
一茬未歇二茬謀,倉廩豐盈笑語悠。夏糧歸倉的喜悅還未散去,田間地頭又翻涌起新的生機。在涼州區武南鎮魯子溝村,翠綠的向日葵幼苗整齊排列在麥茬地里,葉片舒展,迎風搖曳。種植戶張興鐵正在試驗田里,仔細查看移栽的向日葵苗長勢。
“我們今年分別在武南鎮、高壩鎮流轉土地約300畝,用于復種食用向日葵。地里現在種植的是武威天馬農業公司培育的新品種T6088,生長周期大概是100天,前期通過溫室育苗提前25天左右,與夏收小麥實現了錯峰種植。現在葵花苗長得很好,預計九月底就能收獲。”張興鐵說。
張興鐵算了一筆經濟賬:“平均畝產約2000到2200個葵盤,成熟后畝產500斤左右,增加收入2000余元。葵花成熟后可以當鮮食向日葵賣到本地市場,也能作為商品葵花籽賣到新疆內蒙古等地。如果今年這種模式試種成功,明年將繼續擴種。”
另一邊的試驗田里,無人機正在向日葵田上空進行植保作業,均勻的霧化農藥隨風灑向田間。為保障復種成功,武威天馬農業科技公司全程提供技術指導,從育苗土壤消毒到無人機植保作業,每個環節都融入現代農業科技。同時,為“向時間要效益”,在小麥收割前便啟動溫室育苗,麥收后立即整地移栽,搶回20天生育期缺口。目前,全區300畝麥后復種向日葵試驗田長勢良好。
復種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效益,還帶動了周邊村民就業。據了解,栽苗期可吸納30余名村民務工,人均日增收100元。
今年以來,涼州區農業農村局科學謀劃、提早布局,通過創新種植模式,積極指導農業企業在各鄉鎮設立示范試點,采用溫室育苗等現代農業技術,巧妙利用夏收后的時間差,在麥茬地復種食用向日葵,優化種植結構,助力農民增收,提升土地產出效益。
“麥葵輪作”模式既保障了糧食安全,又拓寬了農戶增收渠道,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有效探索。涼州區農業農村局將進一步總結試點經驗,完善技術標準,推動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發展,讓“一地雙收”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