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張彩紅
走進康縣迷壩鄉馬蓮咀村農戶段小英的竹蓀種植基地里,菇棚里滿地的竹蓀蛋爭相破殼而出、舒展網裙,猶如撐開的小傘,長勢喜人。一株株看似纖細的竹蓀,可不是普通的“山珍”,它們是迷壩鄉鄉親們眼里的“金疙瘩”,更是群眾致富路上的“幸福傘”。
在段小英的竹蓀種植大棚里,菇農們在田間來回穿梭,忙著采收、裝筐,隨后,菇農們將采收好的竹蓀運送到烘烤房里。“這段時間天天忙著采菇,雖然辛苦,但很開心,干竹蓀能達到畝產100斤左右,預估收入3萬元。”段小英看著飽滿的竹蓀高興地說道。
竹蓀,又叫竹笙,被人們稱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菌中皇后”,營養豐富,香味濃郁,滋味鮮美,自古就被列為“草八珍”之一,具有較高食用及藥用價值。“我們迷壩鄉氣候濕潤,溫度適中特別適合竹蓀生長。看這些竹蓀菌柄挺直、菌裙舒展,長勢良好,今年預計會有個好收成。”段小英一邊分揀一邊介紹。
“好山好水好收成。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段小英、段發有、侯建國等幾家人積極培育種植竹蓀。現如今,竹蓀種植已成為馬蓮咀村的朝陽產業、致富產業,串聯起了生態與經濟,連接起了鄉村與市場,在增收致富的路上,鄉親們越走越踏實。”該村黨支部書記秦啟明說。
據秦啟明介紹,從菌種培育到田間管理,從科學管護到及時采收,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鄉親的汗水與智慧。當新鮮的竹蓀經過加工,變成餐桌上的珍饈,不僅香了食客的味蕾,更鼓了鄉親們的錢袋子。
近年來,康縣迷壩鄉大力落實產業獎補政策,積極引導能人大戶、人大代表、返鄉大學生發展特色產業,帶動群眾穩步增收。“在食用菌產業方面,目前已形成以香菇、椴木木耳、天麻為主導,羊肚菌、竹蓀等為輔的產業發展格局,我們迷壩鄉持續優化產業布局,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不斷延伸產業鏈條,讓竹蓀、天麻、木耳等食用菌成為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大產業。”康縣迷壩鄉人大主席王仲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