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宋金鳳 張歆笛 文/圖
眼下,金川區雙灣鎮三角城村的500余畝紫花苜蓿迎來了收割期。田野上,成片的苜蓿綠意盎然,紫色的小花在微風中輕輕搖曳。種植戶抓住晴好天氣,借助大型機械全力搶收,確保苜蓿穩產豐收。
伴隨著轟鳴聲,大型收割機正有序作業,機器所到之處,原本茂密的苜蓿整齊地倒下,整片的苜蓿地從“綠地毯”變成了帶有收割痕跡的“條紋毯”。收割后的苜蓿經過2到3天的晾曬后被打包成高品質干草,成為牛羊等畜禽“膘肥體壯”的營養佳肴。
“我家種植了535畝苜蓿,天氣好的話可采收四茬,現在是第三茬。去年產量每畝地1噸,每噸2500元,今年的產量明顯高于去年,收割后打包,供給養殖場。”種植戶閆建明說。
回想往昔,采用傳統的人工鐮刀收割方式,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才能完成收割工作。而如今,借助先進的收割機,每天能收割上百畝,僅需2天左右就能高效完成全部的苜蓿收割工作。這種機械化收割不僅操作便捷、速度快,還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也讓種植戶切實感受到了科技帶來的便利和效益。
據了解,苜蓿素有“牧草之王”的美譽,不僅蛋白質含量高,還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是優質的畜禽飼料,能為畜禽的健康生長提供有力保障。同時,苜蓿根系發達,能有效固氮,改善土壤結構,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且苜蓿種植周期長,一次播種可連續收獲4-5年,極大地降低了種植成本,綜合效益顯著,可以為當地種植戶帶來了穩定的經濟收入。
近年來,隨著金川區畜牧業蓬勃發展,優質飼料需求激增,苜蓿種植戶數量也越來越多。這片“小小的作物”不僅為當地畜牧業提供了穩定飼料供應,更串起了一條涵蓋畜禽養殖、物流運輸、飼料加工的產業鏈,成為激活鄉村資源的“致富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