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農民網訊 今年以來,岷縣著眼于“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總目標,以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為載體,整合陣地資源、加強隊伍建設、提升服務水平、豐富活動形式,譜寫新時代文明實踐新篇章。
盤活資源,奏響陣地建設“交響曲”。岷縣堅持“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盤活陣地資源,高標準建成實用實效的縣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綜合體。健全完善“1251”功能體系,即建立1個愛心接力站,讓社會各界人士的愛心物款在中心中轉,使中心成為愛心傳遞樞紐;搭建“彰文大講堂”“百姓宣講舞臺”線上線下2個宣講平臺,常態化、通俗化、大眾化傳播黨的創新理論、黨的政策、中華文化等;創建書畫創作、非遺工坊、助農直播、心靈驛站、愛心書吧5個實踐基地,將主流價值融入文化傳承與惠民服務;拓展1條紅色公交專線,將紅色資源串點成線,構建流動“紅色大講堂”,形成高效便捷的文明實踐“半小時服務圈”。統籌18個鄉鎮實踐所、16個重點行業領域實踐基地,輻射N個村、社區、企業實踐站、點,形成“縣級統籌、鄉鎮聯動、行業支撐、基層延伸”的立體化陣地體系,通過全域化文明實踐,將服務群眾的觸角延伸至基層末梢,推動文明實踐工作不斷走深走實。
強化調度,奏響工作體系“協作曲”。岷縣創新構建“15+8+6+N”的四級多元志愿者服務體系,整合黨校、教育、文化、司法、公安、市場監管、群團組織等16個職能部門的資源,建成理論宣講、普法宣傳、“石榴籽”民族團結、河湖保護、應急救援等16支縣級骨干志愿服務隊伍。充分挖掘鄉土人才、科技能人、退伍軍人、“五老”人員、公益人士等群眾身邊的服務力量,鄉鎮組建理論宣講、文明行為促進、環境衛生整治、移風易俗等8支志愿服務隊伍,各村(社區)組建理論宣講、鄰里互助、移風易俗等6支志愿服務隊伍,并積極鼓勵各方社會力量參與組建志愿服務隊伍。同時,建立健全文明實踐志愿服務調度指揮中心,加強對志愿服務活動的指揮調度和統籌協調,實現志愿服務活動的高效開展。
創新方式,奏響服務水平“提升曲”。岷縣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管理系統,全面推動文明實踐活動向“云端”延伸,成功構建起“文明實踐+大數據”深度融合的工作體系,通過數字化平臺實現資源整合、需求對接與服務追蹤的全流程閉環管理。具體運行中,嚴格遵循“機構制單、群眾點單、中心派單、服務隊接單、群眾評單”的“五單”機制,各級文明實踐機構結合政策導向與群眾需求制定基礎服務清單,群眾通過線上平臺提交個性化需求實現“點單自由”,實踐中心根據需求類型進行智能匹配與精準派單,各類志愿服務隊依據派單信息快速響應、專業服務。截至目前,平臺已累計接收并完成群眾“定制化”服務需求6600余條,內容涵蓋助老扶幼、理論宣講、文化惠民、環境整治等多個領域,群眾好評率100%。一系列看得見、摸得著的志愿服務活動,不僅有效解決了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更讓文明實踐成果真正惠及千家萬戶,持續提升著群眾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豐富活動,奏響文明實踐“奮進曲”。岷縣聚焦群眾多元需求,以“文明實踐+”為抓手,深度融合理論宣講、移風易俗、文化惠民等六大領域,打造出一系列有溫度、有深度、有力度的特色實踐活動。常態化深入開展每月農歷初九“孝善日”“逢‘5’志愿者服務日”“周五環境清潔日”“學雷鋒”等志愿服務活動6500余場次;創新開展“紅色公交大講堂”“彰文大講堂”等宣講活動1600余場次,受眾達28.6萬余人次,有效推動新思想入腦入心;深入開展整治殯葬領域腐敗亂象專項行動,加強“四類人員”管理,先后組織召開丈母娘培訓班、婚介婚慶服務行業行政約談會等32次,創作《讓愛更純粹》《家長里短》《茶馬古道文明傳》等移風易俗精品節目42個,創編文明實踐“花兒”唱詞1200多首,在潤物細無聲中讓“喪事簡辦、婚事新辦”等文明新風成為社會共識。(岷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