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農民網訊 近年來,積石山縣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立足黃河上游多民族聚居與災后重建實際,將公益電影放映作為創新基層治理、促進民族團結、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創新構建“三維融合+災后精準服務”模式,以光影力量推動文化惠民與社會發展同頻共振。全縣7支放映隊,年均放映公益電影2000余場次,覆蓋全縣17個鄉鎮、145個行政村、21個社區,其中災后安置點年均放映200余場,服務群眾10余萬人次,形成“放映一場電影、凝聚一方民心、促進一片發展”的綜合效應。
災后放映精準施策 傳遞溫情助力重建
面對突發地震災害帶來的嚴峻挑戰,積石山縣迅速響應,主動作為,將放映服務融入災后恢復重建大局。多維織密,筑牢長效服務機制。優化完善“縣統籌—鄉落實—村協同—安置點聯動”四級服務機制,確保災后放映設備運轉正常、片源供給充足、隊伍穩定可靠。建立安置點放映聯絡員制度,以“人在哪里,放映到哪里”為服務準則,動態響應群眾觀影需求,實現臨時安置區域放映服務工作“無死角、全覆蓋”。迅速恢復,點亮安置點“精神家園”。積石山縣委宣傳部第一時間協調力量,在集中安置點科學設置“流動放映車”,為群眾提供精神慰藉和心理疏導,有效緩解緊張焦慮情緒,傳遞了黨和政府的關懷與社會各界的溫暖。精準滴灌,緊密結合災后重建階段群眾實際需求,增加防災減災、農業科技等科教片比重,配套政策解讀與技能培訓,精準服務重建需求。
內容形式雙向創新 滿足多元文化需求
積石山縣始終將內容質量與觀影體驗放在首位,力求讓公益電影“放得下去、看得進去、記得下來”。精選優質片源,內容供給“精準滴灌”。建立“群眾點單+專家薦片”機制。片庫涵蓋主旋律影片、農業科技、防災減災等題材,兼顧藝術性、觀賞性與實用性。拓展放映場景,服務觸角“遍地開花”。推行“公益電影+多元場景”覆蓋模式。電影放映進農村、進社區,實現“家門口的影院”;電影放映進校園,創新“光影育人第二課堂”;電影放映進特殊場所覆蓋敬老院、福利院,讓特殊群體共享光影魅力。
多維融合賦能發展 服務縣域大局
積石山縣積極探索“公益電影+”模式,將單一放映活動拓展為綜合性服務平臺,賦能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公益電影+民族團結”。將公益電影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開展“石榴籽情凝光影”主題放映活動,通過光影藝術,講好中華民族故事,增進各族群眾情感交融,營造“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濃厚氛圍。“公益電影+文旅產業發展”。創新“以影融旅、以旅興影”的融合發展路徑,將公益電影放映作為展示積石山多民族文化魅力與災后新貌的重要窗口,通過熒幕傳遞正能量,講好民族交融與黃河守護的時代故事,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注入“光影同心”的文化動能。“公益電影+基層治理”。以電影放映為載體開展“板凳議事會”,解讀政策、科普知識、化解糾紛,推動移風易俗與鄉村精神文明建設。
積石山縣將持續創新放映形式,深化“公益電影+N”融合模式,讓公益電影成為災后精神重建的“強心劑”,民族團結的“黏合劑”、鄉村振興的“文化引擎”。
(積石山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